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後一天上墳

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後一天上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12:16:32

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後一天上墳?孟春正月,一元之始古時以“孟、仲、季”排列每個季度月份一月為一年開端,稱端月、元月;又新春為正,稱正月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餘年曆史但不同朝代,元月日期并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後一天上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後一天上墳(百節年為首新桃換舊符)1

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後一天上墳

孟春正月,一元之始。古時以“孟、仲、季”排列每個季度月份。一月為一年開端,稱端月、元月;又新春為正,稱正月。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餘年曆史。但不同朝代,元月日期并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

真正把“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統一起來并沿用至今的人,是落下闳。公元前110年,四川阆中人落下闳離開家鄉,赴長安參加朝廷主持的立法改革。他利用自制的天文儀器觀測星象,從觀測的實際數據出發制曆,創造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資料完整的科學曆法《太初曆》,并得到漢武帝采納。《太初曆》首次确立了孟春正月為一元之始(即春節)的曆日制度并沿用至今。

春節前,四川家家戶戶挂春聯、貼門神,以期盼來年豐收吉祥、阖家團圓,而中國的第一副對聯,傳說即是後蜀皇帝孟昶所作:新年納餘慶 嘉節号長春。這或許是短暫的後蜀王朝對于中國文化最悠久的貢獻。

早在北宋,成都就有了專門銷售桃符(春聯和門神)的市場。十二月的桃符市上,最受歡迎的便是綿竹和夾江的年畫。綿竹年畫内容廣泛,有避邪迎祥、風俗習慣、戲曲故事、曆史人物等,從北宋起,便已成為巴蜀地區百姓過年的必備之物。如今,“綿竹年畫”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它承載着四川人對保家佑宅、點綴年景的期盼和記憶。

成都人正月初一早上吃湯圓,月朔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師長。從初一開始,成都人還會扶老攜幼穿新衣“遊喜神方”。在傳統文化中,财神與喜神是連在一起的,所謂“喜神”,是指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處。例如武侯祠就有一塊刻着“喜神方”的大石,這是因為武侯祠所紀念的劉關張和諸葛亮,在成都人看來是“喜神”的象征。

北宋時期,成都每月都有一種特色商品交易會舉行。正月為燈市。成都正月十五的上元燈節,興于唐,盛于宋。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如果說燃燈寄寓的是“出世”情懷,那麼春節裡各地燈市人海如潮的觀燈民俗,則是對煙火人間璀璨繁華的“入世”诠釋。

元宵過後,成都周邊的民俗活動仍舊熱鬧不減。正月十六,是一年一度的廣漢“保保節”。民間有正月十六遊百病的說法,清代即已成俗。當地人通過“拉保保”這樣的民俗,祈求孩子平安長大。而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是傳統節日春社日。在這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綿陽一帶民間自發形成了拜橋祭祀的“踩橋會”。在綿陽市安州區雎水鎮睢水關虎頭山下,有一座被譽為“川西之冠”的巨型單孔弧形石拱橋。太平橋修于明嘉靖4年,自建成後,當地人認為踩橋能棄穢,帶來好運氣。于是每年春社日,綿陽甚至成都等地的數萬百姓扶老攜幼,擁至睢水太平橋參加“踩橋盛會”。當人們到達橋上時,就會往橋下抛衣服和錢、焚香祈福;大橋周圍則市井交易、民俗表演,熱鬧非凡。

百節年為首。過年,處處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華。951年前,北宋大詩人王安石在新年之初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名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如今時過境遷,中華大地煥然一新,但成都的新年依舊熱鬧喜慶,年味濃郁。過年承載着每個中國人阖家團圓、安居樂業的樸實願景,更是曆經千年從未改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