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有點不可思議。
故事的主人公叫黎航,是在上海默默打拼的一名廚師。今年春天和冬天,他分别有過兩段在方艙做志願者的經曆。
命運給出的難題,似乎并沒有将他繞過。10月份,他所工作的川菜館,實在經營不下去停業了,他被迫失業。12月初,當他決定再次前往方艙,重新做回志願者的時候,在一次和患者偶然閑聊之中,竟然幫助家人找回了失散50年的親人。
黎航激動地說,電影都不敢這麼拍。疫情曾讓他失去了很多,也讓他收獲了很多。他的故事,或許也是這個大時代背景下,不少人的真實寫照。
以下為黎航的口述:
(一)
今年夏天,我結束了在上海石龍路方艙做志願者的工作,回到我之前工作過的川菜館裡,做回廚師的老本行,按部就班地開啟新的生活。但沒想到的是,我失業了。
10月份的某一天,老闆突然召集飯店剩餘的二十多名員工,随後宣布了一個悲傷的決定:飯店已經連續虧損幾個月,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讓我們各自找下家。
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雖然我們店位于上海虹橋一個熱門商場裡,但相比以前,這幾個月的人流量實在少得可憐。而這一年裡,我也陸續聽說一些同行兄弟轉業的消息,即使是還在做廚師的兄弟,賺的也比之前少了。讓我有點感動的是,老闆還是把我們的工資都結算清楚,沒有拖欠一分錢。
失業的沮喪籠罩在我心口,但内心裡另一個聲音告訴我:生活總得繼續下去。于是,我調整心态,重新打開手機裡之前加過的幾個中介招工群,試着去搜尋新的工作機會。
然而,工作比我想象中難找許多,找了好久我才找到一家位于青浦區生産電動馬達的工廠提供的日結工崗位,包住不包吃,一天大概200多塊錢的樣子。就這樣,我從一名廚子轉變成為一個“打螺絲”的工人。然而,這個廠的效益不太好,隻能說幹一天是一天,就這樣,我斷斷續續地做了兩個月,并沒有存下什麼錢。
後來,我在中介群裡突然看到了臨港方艙招聘志願者的信息。我心想,自己曾經在方艙裡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積累了各方面的工作經驗,再去方艙裡做志願者很合适,于是,我決定再次報名。
報名的過程很順利,對方聽說我之前曾在石龍路方艙做過,很爽快地就決定要我了。
(二)
在方艙裡,我的工作内容還和之前一樣,打掃衛生、消毒、發放食物等等。最近,氣溫比較低,我們特地給那些仍住在方艙的人多準備了一床被子,還有一些軍大衣備用。但我能明顯體會到,這次接觸的患者,對我們和醫護人員都多了更多的包容與理解。而讓我沒想到的是,在方艙工作期間,一段電影都不敢拍攝的劇情,竟在我的身上真實地上演。
事情還要從12月11日說起。那天,我照例被安排上午6點到10點的班次。當我和同事發完早飯後,幾位阿姨便聚了過來。一位阿姨看着我說:“你們工作很辛苦啊!”聽後,我瞬間心裡暖暖的,便回了一句:“沒關系,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一場愉快的聊天就此展開,當我們聊得盡興時,一位阿姨突然問我:“小夥子,你當時為啥想來上海?”我不假思索,答案脫口而出:“這次來上海,是為了找到一個人。”
現場所有人頓時來了興緻,阿姨連忙追問我想找的人是誰?于是,我打開了話匣子,娓娓道來一個故事:
故事要從今年夏天講起。我在飯店上班時回過一次四川老家。老家的很多親戚朋友都聽說了我在上海參與抗疫的故事,我們家裡也變得熱鬧起來。我的祖祖(注:四川部分地區對爺爺的父親、母親的稱呼)特地找到了我,從我記事起,這位老人就一直是我老家有名的赤腳醫生,操着一口永遠不地道的四川話,常常贈藥給前來看病的小孩。93歲的他想托我幫他在上海尋找他失散50年的侄女。這幾十年,雖然他和侄女斷斷續續地有過幾次聯系,但從未有真正的團聚。
聽完祖祖的講述後,我非常理解他們那代人,内心深處總有一些一直想見,但卻見不到的人。于是,我毫不猶豫地接下這個艱巨的任務。
此時此刻,面對着一群陌生的,因為新冠而連接在一起的阿姨們,當我說出祖祖侄女名字的時候,一位阿姨突然說道:“這個名字怎麼這麼耳熟?”她回憶了一會兒告訴了我,她工作的家政公司的同事正在照顧的老人好像就叫這個名字。阿姨一臉熱情地和我說:“小夥子,你等我一下,我現在就打個電話去确認一下。”
坦白說,當時我并不抱什麼希望,畢竟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怎麼會有這麼巧的事情呢?但電話那頭卻傳來了好消息,老人不僅名字對得上,她剛好也認識我的祖祖。這時,我終于确定了,祖祖托我找的人,就這樣神奇地被我找到了。
我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恨不得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祖祖,但礙于我身穿防護服,不便撥打電話。等到下班那一刻,脫掉防護服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給祖祖。電話那頭的祖祖,聽到後說了句“50年了,終于找到了”,就泣不成聲了。
(三)
成功幫祖祖找到他失散多年的侄女後,我繼續在方艙裡堅守自己的崗位。
12月9日起,上海調整了政策,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可以選擇居家隔離,也可自願選擇集中隔離收治。我和同事們挨個通知方艙裡的患者,征詢他們的意見,并且把收集好的信息上報給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再上報給患者所屬的不同社區,社區派車來接選擇居家隔離的患者回家。
眼下,我已經完成了方艙的收尾工作。我們把患者床鋪上面的東西都打包收好,放回固定的位置。在正式結束工作,離開方艙之前,我們還需要在方艙宿舍裡集中隔離五天,今天(12月22日)是隔離的第二天。
圖片說明:在臨港方艙從事志願者工作的黎航
隔離結束後的第一件事,我早已經想好——替我祖祖去看望一下他的侄女。因為疫情原因,祖祖現在沒法來到上海,聽說他的侄女病得比較嚴重,無法開口說話,目前正在浦東一家醫院内接受治療。我多麼希望,這個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我準備看望完祖祖的侄女後,就早點踏上回家的列車,和家人們團聚。過完年後,我還想再一次回到上海,繼續做自己喜歡的廚師。
如果你問我,兩次進方艙做志願者,是一種什麼體驗?坦白說,不辛苦是假的。我們每天都要排兩個班次,每個班次4小時。雖然冬天的上海很冷,但我們每次脫掉防護服時,身上已經被汗浸得濕淋淋的。但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在我看來,就是一件特别驕傲的事。
2022年即将結束,回首這一年,我經曆了失業,做了兩次方艙志願者,又是在方艙裡,我幫助家人找到他的親人……這些經曆,讓我想到自己喜歡的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不管經曆什麼樣的苦難,想見的人一定會再次相見。
新聞晨報·周到APP 記者牛強 實習生朱雲帆
來源: 新聞晨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