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2:22:10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 “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和合理念的重要性?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傳承和合思想)1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

“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

——主席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祝酒辭

“和合”思想是中國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滲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産物,是中華傳統文化所特有的精神素質,是獨具東方智慧的哲學範疇和思維方式。“和合”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中華文化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标尺,成為中華民族化解自然與社會、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歧異的重要思想資源。

和合思想發端于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合最早出現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大概始于春秋,“和”“合”二字合并使用。從本原看,和合是陰陽關系的統一,其實就是對立面的統一。從和、合的偏旁部首望文生義,《春秋左傳注》的《昭公二十年》記述晏嬰與齊景公的一段話:“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可見,“和”是将各種材料調料加工和合,濟其不及,以洩其過的過程,使得烹饪的食物味道鮮美,因而有理由認為,和、合最初與飲食有關。

和合思想源自于對自然界的好奇求索。天地萬事萬物都蘊涵和合,小至草木蝼蟻,大至日月星辰。老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些話語說明道是探索萬物生成的根據,道包含陰陽兩面,兩方面相互作用成為“和”。《易傳》(《系辭下傳》)乾卦彖辭就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意思是萬物完滿和諧方可順利發展。《周易本義》卷三《系辭傳下》說:“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國語·鄭語》還叙述史伯有關論述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若以同婢同,盡乃棄矣。”《論衡校釋》卷十八《自然篇》也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卷十九《宣漢篇》簡言之:“陰陽和,則萬物育”。天地、陰陽相合生萬物,完全相同的東西則無生。

“和”在殷周之際就進入政治領域,作為人際關系以及齊家治國的規矩,從而成為政治範疇。《尚書·堯典》就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而和合一詞最早出現于《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儒家更是以和為核心,《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意指處事禮儀應以和為标準。《論語·子路》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說明不同的人處事也不同。而《管子·集校》則幹脆和合并論:“畜之以道,養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墨子間诂》卷三說“離散不能相和合”,是說父子兄弟結怨生仇而離心離德導緻天下不得安甯,這道出處理人和社會關系的原理。

春秋時期,“和合”的含義也由起初的飲食、五行自然、政治生活轉向精神生活,以求心靈的安甯愉悅。由于内外種種緣由,人的心情難免孤獨、煩悶、焦慮、痛苦等。《九韶》之樂和悅動聽,以緻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陶冶打動其心靈。《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有疾,醫和道:“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禮記·樂記》也說,中和之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甯”。人們在吃飯宴會時還借助音樂助興,像《國語》卷十六的《鄭語》所言:“聲一無聽”“和六律以聰耳”。由此可知,琴瑟和鳴,有和合之感可以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當前,我國正處于戰略機遇期、矛盾凸顯期和改革攻堅期,新老矛盾疊加,國内外問題交織。和合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調節各種關系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我們要從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傳承和合思想,以推動社會發展。正如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我們要運用和合思維“治國”,消解社會沖突,處理社會關系。和合思想并不否認矛盾,反而承認矛盾并且要求我們在對立中把握統一。破壞生态、污染環境、竭澤而漁的行為時有發生,危及我們的生存,而自然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們應該尊重順應自然,自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建設生态文明,保持人與自然的合理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是社會的人,社會由人組成,是人的發展的依托,但社會也存在短闆甚至充滿各種結構性風險,這就要完善優化社會結構體系,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人之間存在職業、收入等差别,相互交往要秉持“仁者愛人”,講究誠信,團結友愛,遵規守矩,和睦相處。

我們還要運用和合思維“平天下”,化解國際矛盾,應對全球危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有所擡頭,文明沖突、文化優越論不時老調重彈,由于彼此來往密切,也同時面臨包括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恐怖主義等諸多共同挑戰,各國相互依存日益成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而中華民族曆來愛好和平。古人就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等,其中蘊含的和合理念為國際治理體系變革和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參考。我們要運用中庸之道消弭國際争端,推進雙邊多邊合作共赢,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