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魏國五子良将結局

魏國五子良将結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16:58:56

魏書卷十七的評語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将,五子為先。也就是說這五個人在當時的将領中,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人本來就沒有一個「能力數值」,不能刻闆排列誰高、誰下;也沒法像兄弟般列長幼,分個伯仲叔季幼。而且材有早熟、晚成之分,勉強要分個高下,其實并無意義,這話可要說在前頭。

要比較這五個人,也不能把他們的一生作較,因為有人早逝,亦有人壽長。早于建安五年,則張郃未降,遲于建安二十三年則樂進已死。無限上綱,隻會落得關公戰秦瓊的結局。

先看看五人的簡曆(以投曹時間先後序,建安二十三年後不計):

樂進

初平二年前後随曹操,首記參與戰役濮陽(興平元年/194),建安五年為讨寇校尉行遊擊将軍,建安十一年升折衝将軍,十九年假節,二十一年升右将軍。初封侯無考,約十九年前後食邑七百戶。

于禁

初平三年四月後随曹操,首記參與戰役徐州廣威(初平四年/193),建安五年為偏将軍,建安十一年升虎威将軍,十八年後假節钺,二十一年升左将軍。初封益壽亭侯(建安二年),十四年食邑千二百戶。

徐晃

建安元年十月後随曹操,首記參與戰役卷、原武(建安元年/二年/196/197),建安五年為偏将軍。建安十三年升橫野将軍,二十年升平寇将軍,二十三/四年假節。初封侯(五年)都亭侯

張遼

建安三年十二月後随曹操,首記參與戰役白馬(建安五年/200),建安五年為脾将軍,建安十一年升盪寇将軍,建安十九年假節,二十年升征東将軍。初封侯(三年)關内侯,後晉都亭侯(約十一年),十四年增邑。

魏國五子良将結局(魏國五子良将的比較)1

張郃

建安五年後随曹操,首記參與戰役圍邺,建安五年為偏将軍。建安十三年升平狄将軍,二十年升盪寇将軍,二十四年假節。初封侯(五年)都亭侯

曹操打敗袁氏兄弟後,于建安十一年,上表漢帝,稱樂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統禦師旅,撫衆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于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盪寇将軍。

從上簡曆可見在建安十一年上表時,五将的服務年資分别是:樂進十五年、于禁十四年、徐晃十一年、張遼八年、張郃六年。除張郃晚降外,其馀四人有三個年資超過十年。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時,于禁、徐晃、張郃并為偏将軍,張遼脾将軍稍次,樂進以校尉行雜号将軍居末。五人中除張郃因是降将外,其馀四人在官渡之戰都有卓越表現。

魏國五子良将結局(魏國五子良将的比較)2

但獲得晉升的隻有于樂張三人,這隻有說明這三人的表現在曹操眼中都比徐晃突出,而不是徐晃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張遼更是後來居上。

于樂張三人在十一年成為雜号,服金紫。張徐二人在二年後從征烏丸,才得到晉升的機會,與前三人看平。

在建安十四年于禁與張遼分兵讨伐陳蘭、梅成,兩人各為一路偏師主帥,将軍位相等,故當同級。而張郃雖亦是雜号将軍,卻被張遼所督,明顯就是張遼部下。橫向對比,其地位自亦不如于禁。

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戰,為張遼及樂進帶來晉升機會,張遼因功為征東将軍,樂進為右将軍,于禁亦順帶升為左将軍。在這一波升賞中,于樂張再次抛離其馀二人;徐晃隻是稍遷至另一雜号,張郃亦然,而且他繼承的還是張遼留下來的盪寇将軍位。

雖然當時是否已經為諸将軍位分品并不清楚,但如果以為張遼的征東将軍不如于樂二人的左右将軍,那就值得商榷。因為在一年後,即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的親族,虎步關右的夏候淵才能從都護将軍升為與張遼同級的征西将軍。

而五良将的其馀二人,即徐晃與張郃,都以雜号的身份劃歸在這個征西将軍的旗下。再過兩年,另一宗室曹仁,才能當上征南将軍。到了建安二十一年之後,張遼成為東線的二把手,将軍位比他的上司夏候惇還高。

而另一代表權力與地位的象徵—節與钺,于樂張三人都在建安十九年左右獲得,另兩人則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始有,而于禁獲得的更是再高一級的假節钺,是五人中唯一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假節和假節钺還是有區别的。

而對戰功的直接酬庸—封爵,張郃、徐晃終曹操之世都是都亭侯,食邑三百戶,而于樂兩人在建安十九年前後,封邑已達千二百戶,并各分五百戶以一子為列侯。

張遼則比較複雜,隻知道在建安十四年在都亭侯的基礎上有所增加,但所加多少則不明。到曹操死、曹丕即魏王位,張遼得以分封其兄張帆及一子列侯;

按于樂兩人的先例,在曹操之世,張遼的食邑就達到千七百戶,為五人之冠。

綜上所述,由建安十一年到建安二十三年間,「五子良将」的地位高下與爵祿高低,可說一清二楚。徐晃、張郃明顯居次,于禁最為親重,張遼則最為賞厚。

徐晃的假節在建安二十四年破關羽之時。

魏國五子良将結局(魏國五子良将的比較)3

張郃的假節是西線虎步關右的夏侯淵戰死,晉升西線指揮使。

而襄樊之戰前,五子之中最受曹操器重的應是假節钺的于禁。左将軍。

襄樊之戰。征南将軍曹仁假節,連持節都不是,而于禁左将軍假節钺,權柄淩駕其上,豈非襄樊前線總指揮應是此人?

然而現有史料卻皆指曹仁為總帥,似有矛盾。若于禁是假節就順理成章了。雖然左将軍班在四征之右,曹仁卻是宗親,節制于禁亦屬正常。

不過假節钺的話明顯襄樊總帥就應是于禁。這點很費解。

不過有人說

于禁的左将軍本比曹仁的征南要高,其假節钺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而且襄樊之戰是于禁督大軍在外,曹征南就帶着幾千兵窩城,從這也可以看出在于禁到達荊州戰區後指揮權要大于曹仁,隻是最後于禁輸了而曹仁堅持到了勝利,所以史書上才寫得好像曹仁為主。

魏國五子良将結局(魏國五子良将的比較)4

建安20年前,

于禁1200,樂進700,張遼比樂進略高而已。

将軍位排序,于張樂。于官渡戰前同,隻是此時已經同品次(雖然沒品)。

建安20年後,

三人官爵封邑相當,于禁的優勢隻剩假钺。

從年限開,張遼是升遷效率最高的。富貴險中求。

徐晃是混的最不開的,終不廣交援。

在遊泳之前,于禁始終是頭牌。

于禁這位假節钺實在令人摸不着頭腦。這是曹操生前惟一一位獲此殊榮者,而且又是外姓。

後來因為合肥之功,和于禁襄樊之敗。

後來曹丕即位後,于禁的待遇陡轉直下。張遼不斷被拔高。

襄樊之戰之前,于禁應該是五子之中的頭牌,外姓第一将,亦是曹操生前唯一假節钺的将領,假節的人不少,假節钺的隻有一個。

關羽,于禁等人,基本都是當時各方的最強将領。蜀漢五虎将隻有關羽得假節钺,而曹魏五良将裡也隻有于禁。說明當時兩人在各國軍界的地位是無可争議的No.1。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是歲,羽率衆攻曹仁于樊。

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将軍,假節。

張飛隻獲得假節,關羽是蜀國唯一的假節钺。

五虎将,關羽假節钺,高高在上,張飛,馬超假節,而黃忠和趙雲幹脆什麼都沒有。明顯可分出當時他們地位和權力的高下之别。而曹魏五良将,隻有于禁得到假節钺,其他都隻是假節,也同樣可以說明當時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于禁襄樊戰敗,後曹丕寡恩,張遼飛升,越為五子良将之首。

喜歡請持續關注。

公衆号:漫談史詩(mantanshishi)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