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動脈橙果網
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醫療行業時不時會迸發出這樣一種聲音,大緻意思是“行業不行了”。而這種消極心态也蔓延到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早期醫療市場,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早期醫療市場當前的熱度隻是空中樓閣,并沒有實際落地價值。
事實真是如此嗎?好像不是。
據動脈橙果局統計,2022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121起早期投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近百億元。
.醫療領域早期融資數據
如果這還不能讓你有很直觀的感受,我們可以将數據與2021年再橫向對比一下。據統計,2021年,我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59起早期投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25億元。這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我國早期醫療市場就已超額完成了去年一年的指标。
在對一個新興行業的熱度有模糊認識的時候,數據總是能給我們一個更加清晰的視角,去厘清産業興起的底層邏輯,判别行業的未來走向。那麼早期醫療市場究竟在上半年訴說了怎樣的故事呢?動脈橙果局将用一連串數據來一一展開。
01、是誰在創業?
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企業中,成立時間小于2年的占比85%,這意味着一批新興創業者正在加速湧入醫療領域。
那他們究竟是誰呢?絕大多數是科學家。
醫療領域早期融資企業創始人畫像
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初創企業中,76%的創始人都擁有科學家背景,另外23%則主要是上市公司或頭部醫療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再出來創業。
再把這76%的科學家創業者的畫像作進一步刻畫,我們發現有29%是海歸科學家,比如在今年1月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的萊芒生物,其創始團隊均來自全球頂尖理工院校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另外71%的科學家則來源于國内高校、醫療中心和科研機構,其中高校占比最高,達到24%;科研機構次之,占比為14%;醫療中心稍顯薄弱,占比為9%。
從這一連串數據我們可以在早期醫療市場看到兩個核心趨勢:一是科學家正大闊步進入創業場;二是海歸科學家和高校教授創業占比較高。這背後當然是有原因的。
先說科學家創業的大趨勢。近年來,受到“績效考核”的直接壓力,科研院校和科學家本身都比以往更加專注于成果轉化,一批科學家也順應時代潮流,從實驗室“流”向了創業場。這是明面上的原因。
還有一部分是暗面上的,即醫療行業現階段的發展走向。當前,醫療行業正逐步向高科技領域延伸,這意味着,隻有那些真正具有原始創新技術且市場空間較大的創新項目,才更有可能在早期市場之中脫穎而出。這就要求當下的初創企業要比過去更需要具備“硬”實力,這也因此對創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科學家創業并不容易,即便他個人有很好的履曆,在科研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但将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這中間涉及多個複雜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淘汰一批科學家。
“淘汰”的判定因素大緻分為三個:一是科研成果,技術是否具有原始創新性以及市場空間是否夠大;二是科學家,是否具有企業家特征以及相應的行業認知和市場資源是否具備;三是科學家所屬科研院校,一個社會名聲響亮且擁有完整孵化體系和市場資源的科研機構,往往能給科學家創業者在早期提供意想不到的幫助。
解答完創始人的畫像,再來回答為何海歸科學家和高校教授占比較大的原因。其實這和上文提到的三個判定因素息息相關。
先從海外來講。以美國為例,它們比中國更早去探索醫療創新與轉化生态鍊的架構與模式,且當前已經有了相對完整和系統化的成果轉化體系。因此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成長的科學家,他整體的綜合素質很高,因而他創業的成功率往往也會很高。這是個人内在的原因。
另外還有外在環境的原因。近年來,美國學術界對于中國籍科學家的“排斥”愈發強烈,在申報科研經費、科研項目審批等方面,中國籍科學家可能更容易“碰壁”。
但中國卻在近年來向這批科學家抛出了“橄榄枝”,無論是政策導向、資金扶持還是資源鍊接,力度都非常大。這一“進”一“出”,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科學家回國創業。
再将目光聚焦到國内。相較于以臨床為重心的醫療中心和以研究為主導的科研機構,高校擁有更多面向市場的核心能力,因此在實際産出上,其基于早期項目的孵化效益也更加明顯。
02、創業做什麼?
回答完誰在創業,接着就該探讨“他們創業做什麼”的問題。
圖3.醫療領域早期融資企業細分領域情況
先從大的方面來看。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企業中,“硬科技”企業剛好有100家,總占比82.6%。其中,生物醫藥類企業69家,總占比57%;醫療器械類企業31家,總占比25.6%。
初創企業硬科技屬性越來越重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當前,我國醫療領域已經跨過了在傳統商業模式下,以“國産替代”為主旋律的創業時代,低垂的“蘋果”已經摘得差不多了,未來更多的機會必定是留給那些,真正具有原始創新技術且能滿足臨床需求的創新型企業。
然後再從細分領域來看。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企業中,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眼科成為熱門領域,共有31家企業,總占比25%。其中合成生物學成為“最大赢家”,共有14家初創企業。
以在今年5月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的微元合成生物為例,這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生物制造公司,緻力于使用低碳、節能和可持續的方式生産各類化合物,應用于醫藥、日化、農業、食品、飼料和材料等領域。
事實上,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等都是當前市場關注度極高的新興領域,初創企業紮堆也是必然的結果。一方面,這些新興領域正處于起步階段,有大量科研成果在這一時期誕生;另一方面,這些新興領域市場空間大,備受資本市場關注,轉化成功率因而相對較高。
最後從治療領域來看。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企業中,聚焦在腫瘤和心血管治療領域的初創企業共有38家,總占比達到31.4%。其中,腫瘤治療類企業29家,心血管治療類企業9家。
事實上,初創企業願意在這些領域發力也是有原因的。當前,腫瘤和心血管都有着巨大的臨床需求,這意味着它相對應的産品市場空間較大,也因此會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
正如一位資深風險投資人告訴橙果局的那樣,“投早”其實很多時候并不在于創始人,更多的是關注技術本身和賽道選擇,因為這是初創企業的“長闆”,如果初創企業站在了一個當前有着重度臨床需求的賽道,且自身還擁有原始創新技術的科研成果,那它必然會在市場之中走的更快。
03、誰投了他們?
投資永遠是早期醫療市場的焦點。
首先從市場熱度來看,早期醫療投資已成為行業共識。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醫療領域早期融資事件數高達121起,融資總額更是逼近百億元,這兩項核心數據都較去年同期有爆發式的增長。
醫療領域2022年上半年各月早期融資情況
再具體到月份,雖然今年上半年受疫情持續性影響,但早期醫療市場仍趨于穩定态勢,每月融資事件數均維持在20件左右。
事實上,早期醫療市場在當前有這樣的投資熱度也是必然的。近年來,醫療領域上市企業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以2021年為例,在98家上市企業中,有31家企業成立時間小于10年,這與以前醫療行業15-20年的上市周期明顯大幅壓縮。
當上市變得越來越“容易”,相應的,投融資的節奏也在加快,不少企業都在一年之内完成了2輪甚至是3輪融資,這樣的融資速度是遠超從前的。
因此,在這樣一種“快速匹配”的投資環境下,投資界限将變得不再清晰,以往隻專注中後期的投資機構,很難再找到一個合适的點從中間切入,隻能将目光聚焦到早期項目,從“0”開始培養。
其次從投資額來看,整體“單價”上漲,“億元戶”增多。以過往數據來看,早期醫療市場投資都相對“便宜”,大都在百萬級或剛剛達到千萬級。但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圖5.醫療領域2022年上半年早期融資額分布情況
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醫療企業中,有35家早期融資金額過億元,占比28.9%。其中,BTIT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近觀科技、細胞治療藥物開發商躍賽生物和實驗動物科研服務商靈賦生物成為今年上半年早期醫療市場最吸金的初創企業,早期融資金額均達到2億元。
除了“億元戶”增多,千萬級融資額已成早期醫療投資市場的“标配”。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醫療企業中,融資額在千萬級的企業共有75家,占比62%。
早期融資之所以“漲價”,其實是有原因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初創企業研發投入比重比以往更高。當前,醫療領域的初創企業大都是“硬科技”出身,所以研發成為企業早期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且投入占比較大。
這從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初創企業的的融資用途就能明顯看出趨勢,絕大多數都将早期資金于産品管線的研發,或者是研發團隊的組建等等。
雖然耗費高,但專注于研發其實是非常正确的決定,因為對于初創企業來說,研發一定是它的生命線,也必然會是它未來的增長曲線。但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平衡研發投入和營收是在其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最後從投資機構來看,頭部機構相繼湧入且交易效率高,科研院校紛紛開始建立“自有資金池”。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121起早期融資事件中,共有177家投資機構參與,主要包括紅杉資本、高瓴創投、經緯創投、元生創投、鼎晖VGC、啟明創投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圖6.2022年上半年投資機構早期醫療投資事件數
在這之中,紅杉表現最為積極,今年上半年共在醫療領域完成12起早期融資,展現出了敏銳的觀察力和極強的執行力。
事實上,作為國内最頂級的投資機構之一,紅杉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在早期投資上“有所動作”。他們在2018年率先成立了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并在過去的3年時間裡,共鍊接了13000多名創業者;投資了170多家早期企業,多個已經發展到成長期,其中不少成為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
除了有頭部投資機構的湧入,早期醫療市場還多了一種有科研院校“背書”的天使投資機構。以前文提到的近觀科技為例,其投資機構隊伍中就有上海工研院;除此之外還有晟視科技,其投資隊伍中有浙大創新院,這是浙江大學面向浙大優秀科研團隊和科技成果的孵化資金。另外還有優信合生,其投資機構隊伍有水木清華,這是清華工研院下設的科技成果産業化專業投資機構。
事實上,這樣的早期融資模式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成熟了,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其在早期醫療項目的孵化上也很有優勢性。
首先,它為科學家提供了更多投資選擇,降低了科學家盲目尋找投資機構的成本;其次,它做到了“精準投資”,即這些投資機構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與自身業務協同的市場化資源。
最後是它很好地“保護”了科學家,初創項目由于其特殊屬性,并不太适合在早期過于“抛頭露面”,因此在這樣相對封閉的投資環境下,科學家可以在快速與投資人建立信任感的同時,也能保護初創項目的“隐私”。
04、他們落地在哪?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除了組建核心團隊和完成早期融資之外,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選擇落地地點。
這極為重要。如果一個區域所提供的扶持政策以及它相應的上下遊資源,能與初創企業的發展路徑匹配,那将為初創企業在早期成長過程中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圖7.2022年上半年醫療領域早期投資企業落地情況
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的121家醫療企業中,落地地點基本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蘇州四地,落地企業共有83家,占比達到68.6%。其中,上海和北京持平,共落地22家初創企業,蘇州和深圳分别落地20家和19家。
在這之中,要重點提及兩個城市,一個是蘇州,另一個是深圳。先說蘇州。作為我國醫療産業版圖極其具有代表性的區域,蘇州無論是政策的指向性還是整體的生态體系建設以及相應的産業資源,都可以稱之為生物醫藥領域區域産業發展的範本。
也正是因為如此,醫療領域很多初創企業都願意來此落地。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且落地蘇州的20家醫療企業中,有14家為生物醫藥類企業,有6家為醫療器械類企業,均為硬科技企業,且企業本身都有極強的發展潛力。
說完蘇州,再說深圳。作為我國醫療産業版圖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深圳近年來在早期醫療市場的發力可謂是相當迅猛。這也直接體現在其數據上,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且落地深圳的早期醫療企業共有19家,體量基本與北京、上海、蘇州等核心區域持平。未來,深圳将進一步釋放其科研優勢,并深度挖掘産業資源,必定要在早期醫療市場迸發出更多可能性。
說完四大核心區域,再将目光聚焦到一些亮點區域。首先是杭州,作為全國數字化代表性城市,杭州當前不僅落地了多家頭部數字醫療企業,近年來在醫療領域也孵化了一定體量的數字醫療企業。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早期融資且落地杭州的12家醫療企業中,有4家為數字醫療類企業。
以在今年1月完成1億元Pre-A輪融資的璞睿生命科技為例,這是一家兼具全球化創新視野和中國本土化、數字化創新技術轉化能力的創新企業,緻力于構建健康全生命周期大數據聯邦合作網絡,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與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引領生物醫藥器械臨床研究運營、醫藥商業運營與數字健康服務模式的變革。
另外兩個值得關注的城市是成都和安徽。雖然從上半年早期醫療市場的整體數據來看,其效益并不明顯,但站在未來的視角,成都和安徽兩地有很大可能性會成為早期醫療企業落地的又一個搖籃。尤其是成都,在早期醫療市場向前走的勢頭已經非常明顯。
05、寫在最後
早期醫療市場在當前就等同于娛樂圈的“流量明星”,市場讨論度非常之高,但與“流量明星”不同的是,其數據從現階段來看還算是不錯。今年下半年,随着疫情影響因素減低,市場逐漸放開,早期醫療投資市場可能會迎來真正的爆發期。
但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來看,我國早期醫療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從科學家來看,如何在技術上創新,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企業家,都是他們現階段需要解決的核心課題;其次從科研院校來看,如何在科學家成果創新與轉化的過程中,提供恰如其分的扶持,是他們當前需要克服的難題。
然後是投資機構,如何觸達及篩選早期醫療項目,以及如何陪伴早期醫療項目更好地成長,這都是投資機構要盡快解決的問題;最後是地方政府,如何出台更具有指向性的政策,以及搭建好早期項目孵化的生态體系,是其未來招商引資的關鍵性變量。
醫療領域科研成果的創新與轉化從來就不是一個指向單方面的事物,它一定是需要多方的參與,那麼在當下,站在這條産業鍊的每一環都應該更加理性的思考:我應該站在哪裡,我能做什麼,我的核心能力究竟體現在哪。
附:2022年上半年早期醫療市場投融資情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