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大廳和診室、潔淨可照人的地闆、熱情洋溢的醫導醫、各種醫療健康“黑科技”、古香古色的中醫館……
最近,不少深圳市民發現,居住的社區裡面多了一家“高大上”的社康中心。在這裡,不僅可以看病、體檢、打疫苗、簽約家庭醫生服務,還可以“蒸桑拿”、中醫理療、做盆骨康複等高端醫療服務項目。
為何這些社康中心是”高配”版的呢?
因為它們姓“私”,而不姓“公”。
根據深圳衛健委統計,目前全市有668家社康機構,其中,在營業的社會辦社康有68家,占比10.2%。
不過,在政策和資本的作用下,今年來,深圳社會辦社康的申請量開始井噴。以龍華區為例,2018年龍華區隻有5家社會辦社康,但2019年上半年就新審批了9家。還有不少社會辦社康在排隊申請中。
為了疏解社會資本辦社康的 “堵點”。近日,深圳市衛生健康委聯合深圳市民政局共同制定《社會力量設立社康機構服務辦事指南》,統一了命名規則,明确了審批流程,讓申辦程序更順暢。
3個月拿到牌照,2個月獲批醫保
練洋佳,是一位有着20多年社康工作經驗“老人”,原是福田區中航社康中心主任,這是一家企業辦社康中心。
2017年1月1日,中國首部地方醫療基本法規——《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下稱《醫療條例》)正式實施。這部《醫療條例》在社會辦醫方面邁出了全國最大的步伐:完全放開醫療服務市場,社會辦醫不受規劃限制,沒有數量限制,同時簡化審批,給予政策支持與鼓勵。
這給社會資本釋放了一個信号:深圳社會辦醫的春天來了!
同年底,練洋佳退休了。因對基層醫療有着20多年的深厚感情,加上對社會辦社康“門兒清”,練洋佳與幾個志同道合者一起加入了社會辦社康隊伍。2018年,他一口氣在福田區、龍華區、羅湖區申辦了3家社會辦社康。
“社康中心的建設和牌照申請比我想象中要快很多,從籌建選址到開業隻用了1年時間,申請牌照隻用了3個月,2個月就獲批了醫保。”練洋佳說,深圳鼓勵社會辦醫真正落到了實處。
深圳社康缺口達532家
“小病在社康,大病去醫院,康複回社康”,這是新醫改倡導的分級診療模式。
在深圳,目前有668家社康機構。而常住人口同樣超過2000萬人的北京和上海,2018年社康機構數量分别為2079家和1009家。
相比之下,深圳的社康機構數量遠遠不足。按照“十三五”規劃,深圳社康機構總數要達到1200家,現在還缺口532家。
“僅僅依靠政府主導的公立社康機構來補足總量是不夠的。”深圳市衛健委體制改革和基層健康處處長李創表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應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或個人,在小區、商業樓宇、企業總部、工業園區開辦社康機構,承接基本醫療衛生和家庭醫生服務,滿足市民個性化的醫療健康需求。
縱觀全市,68家在營業的社會辦社康機構占比也僅為10.2%,這給社會辦社康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空間。
要盈利必須要有“殺手锏”
自從練洋佳開始辦社康,他面對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辦社康虧不虧?
練洋佳介紹,社會辦社康中心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收入主要來自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比如,和公辦社康享受同樣的基本醫療服務診療補貼、14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貼、家庭醫生服務補貼等。
以一個一類社會辦社康中心服務1.5萬居民為例,初步預測正常運營後,預計第一年可以拿到政府補貼400多萬元(其中基本公共衛生補貼105萬元、基本診療收入300萬元),加上家庭醫生服務補貼、醫療服務收入,大約3—5年可以回本,如果運營得好,收入會越來越高。
事實上,在深圳,政府辦社康和社會辦社康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政府辦社康主要功能是保障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也即“保基本、兜底線”。而社會辦社康除了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外,還要滿足居民個性化的就醫需求。這也給社會辦社康盈利留下了空間。
顯然,在公立社康的“夾擊”下,社會辦社康更想創新服務,打出自己的“王牌”和“殺手锏”。
南方 記者在練洋佳創辦的福田區福新社康中心看到,該社康中心有1500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第一層主要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第二層提供保健和康複等特色服務,包括中醫針灸、康複理療、口腔保健、婦女保健等,配備的檢查和康複理療設備也非常高端。
“社會辦社康掏的都是自己的真金白銀,除了必須要做好基本醫療服務外,還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服務。”練洋佳說。未來,這些高端、特色的醫療服務才是社會辦社康盈利的“殺手锏”。
龍華區大浪街道新塘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也開拓出康複和兒童保健服務,并利用智能穿戴設備管理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數據。“社會辦社康的創新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周邊群衆的不同需求,對公立社康服務也是一個補充。”新塘社康負責人嚴志輝說。
統一命名規則,明确審批先後
雖然深圳給社會辦醫一路開“綠燈”,但最近兩年,申辦社會辦社康的人還是遇到了“堵點”。
“說開公司、辦廠、給孩子起名難的,那是沒申辦過社會辦社康。”一名申辦人說,2017年起,深圳社會辦社康的命名處于“模糊地帶”,衛健部門和民政部門規則不同,申辦人一度“跑斷了腿,磨破了嘴”。
自2017年《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實施後,衛健部門與民政部門對于社會辦社康的命名規則是不同的。
在民政部門,社會辦社康是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稱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要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縣(縣級市、市轄區)行政區劃名稱或地名。
但是,按照《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第二十五規定,醫療機構名稱應當與主體資格登記的名稱相一緻。因此,社會辦社康不能加省、市、區等行政區劃名稱或地名。
在這樣的規定下,各區對政策的解讀不一緻,所批審的命名規則有所不同,申請人夾在兩邊“跑斷腿、磨破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日,深圳市衛生健康委聯合深圳市民政局共同制定《社會力量設立社康機構服務辦事指南》,解決了申請人實實在在的兩個“痛點”。
一是統一命名規則:
名稱應冠以“深圳市 所在區 所在街道或社區 識别名(主體資格登記名稱字号)”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不可以使用自然人姓名作為字号。
二是明确審批順序:
第一步:先去社康機構所在的區(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申請。
第二步: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再向所在區(新區)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登記”。
“希望這項辦事指南能為申辦流程掃清障礙。”市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和基層健康處副處長黃茵說,放寬社會辦社康中心準入後,将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健全大數據監管、協同監管和誠信監管制度,加強醫療服務全過程監管。
【記者】向雨航
【通訊員】深衛信
【作者】 向雨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南方号~深圳市~深圳自營号~健康情報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