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春秋時期,晉國一個叫趙襄子的大夫向名馭手王子期學駕車,掌握了一些技術後便迫不及待地與王子期比賽,結果是“三易馬而三後”。趙襄子埋怨:“子之教我禦術未盡也。”意思是你沒有把你的技術全部教給我!王子期則回答,我的技術确實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您,但駕車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指揮調整馬的方向和速度,而您卻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個高低上面了,求勝心切,心浮氣躁,所以才會屢屢落後。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一個人要想幹事、幹成事,必須靜下心穩住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能有所發展有所成就。然而現實生活中像趙襄子這樣沒有學會爬就想站起來走、步子還沒有走穩就想加速起跑的心浮氣躁者不乏其人,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好大喜功、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患得患失、不求甚解、淺嘗辄止、不思實幹、投機取巧……其表現可謂形形色色。
浮躁之風是幹好工作的障礙。有心理學家認為,浮躁是一種沖動性、情緒化與盲目性相互交織的複雜的病态心理,使人失去準确定位,讓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動,不計後果,與腳踏實地、艱苦創業、公平競争的社會準則相悖,對國家、社會的整體運轉有害。時下,有一些人心浮氣躁的毛病卻克服不了,耐不住寂寞,靜不下心來,學習淺嘗辄止,工作敷衍塞責,心态漂浮、急功近利。這種浮躁的“症狀”,同樣會阻礙工作,破壞形象,助長不良風氣,是黨和人民事業的大敵。
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大學》有雲:“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前人這些警言意在規勸世人,做人要學會甯靜。心境平靜是修身的基礎,隻有讓靈魂安甯下來,才能讓自己的境界提高,隻有讓内心平靜下來,做事才會有所得。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沒有勾踐卧薪嘗膽,哪有後來的三千越甲吞吳;沒有古人的锲而不舍,哪有鐵杵成針的動人故事;沒有路遙住窯洞的寂寞堅守,哪有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沒有踏踏實實,幾十年如一日進行科學研究,哪有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沒有畢生的孜孜不倦,哪有愛迪生一千多項的發明專利?因此可以說,實幹才是事業成功的王道!
如果說“靜”是一種力量、一種深刻,那麼“躁”則是一種阻力、一種淺薄;浮躁能使優秀的人變得平庸,能使聰明的人變得愚蠢,能使勝利者跌入失敗的深淵。
俗話說:“天躁有雨,人躁有禍。”它啟示我們在“靜”與“躁”的選擇上,必須摒棄浮躁,守住“靜”這片心靈藍天。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幹事、實實在在做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惟此,我們才能到達事業成功的彼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