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而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從小教孩子懂得正确看待情緒、調節情緒、管理情緒,他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會更懂得平衡内心情感,感受人生中的快樂和幸福。
看到一個玩具非要買,不給買就鬧着不肯離開,甚至在地上撒潑打滾;
玩積木時拼接不好,反複嘗試幾次後,開始大哭;
跟你玩遊戲時,赢了手舞足蹈,輸了立馬翻臉鬧情緒;
跟别的小朋友争搶玩具,搶不過就抓狂,還會動手打人
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就覺得孩子不聽話、給自己添麻煩,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用一些錯誤的方式去處理。
其實,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家長的“溝通方式”很重要。
6個溝通案例幫助管理情緒
在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關鍵。下面的不同的溝通、處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1.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家長需要對孩子傳達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那如何做,才能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又“規範”他的行為呢?當我們傷心、生氣、難過時,會很希望有人理解我們。孩子也是一樣的。
所以,當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感受時,往往就能讓孩子的情緒緩解大半,然後用平和的語氣引導出孩子講出産生壞情緒的原因,這會讓孩子因為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而更願意傾聽你或和你傾訴。
2.當孩子生氣動手打人時
✕“你再打人試試!”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
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3.當孩子無心學習時
✕“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這個很難是嗎?那我們先休息17分鐘,再回來。”
根據研究生産力的公式,休息17分鐘效果是最佳的。中場休息時間能幫助孩子從重壓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集中精神,重新再來。
在孩子平時做作業、彈鋼琴或者練習時,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找回注意力。
4.當孩子在公衆場合哭鬧時
✕“你這樣很丢人。”
✓“我們找個沒人的地方,好好溝通一下這件事。”
3歲左右的孩子就具有足夠的自我意識,他們認為哭鬧可以左右一些事情并按自己的意願去做,這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手段。我們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方法糾正孩子哭鬧的毛病,讓他們用正常方式去找到自我。
将他們帶走,找一個适合的地方安靜下來溝通,才能避免事情的進一步惡化。
5.當孩子情緒崩潰大哭時
✕“我數321,你給我停下來!”
✓“如果綠色代表平靜,黃色代表沮喪,紅色代表生氣。我現在就是從黃色的房間走向紅色的房間。你呢?你現在是在哪個房間,我們怎麼走能回到綠色的房間?”
當我們生氣時,身體會發生應激反應,讓我們産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着孩子,還需要給情緒一個可視的形象,讓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管理情緒。我們先滿足了孩子們對于父母依賴的需要,才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格。
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同理共情,認可孩子的情緒;
2.劃定界限,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正确引導,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另外,可以嘗試一下角色扮演遊戲,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發展出判别行為對錯的能力。比如設計一個小遊戲,讓孩子扮演大人,我扮演孩子,他負責滿足我的需求,并照顧好我。
或者可以跟孩子來一場頭腦風暴,再現種種他常遇到的情緒情境,鼓勵他幫你想辦法解決問題。
通過一次次的體驗,孩子會逐漸了解到,原來情緒可以這樣處理,原來這樣做我可以更開心、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用你唠叨,他以後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等孩子真的用更積極的行為來擺脫情緒困擾時,别忘了給他肯定和鼓勵。
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和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同樣離不開父母正确的榜樣作用。
家長清楚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孩子很容易學到,相反,父母常常發生沖突、惡語相向、亂發脾氣,孩子也容易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問題。
因此,想培養一個會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家長也要修煉好内心,遇到問題不急不躁,冷靜理智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看到正确處理情緒的方式是什麼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