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海哈薩克曆史

青海哈薩克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3:52:49

青海哈薩克曆史?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馬海村的曆史很悠久,馬海烽燧遺址和馬海元代武将幹屍的發現證明,至少在元代以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馬海村又很年輕,這裡是我省唯一的哈薩克族群衆聚居村,居住在這裡的五百多名哈薩克族村民定居此地尚不足20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青海哈薩克曆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青海哈薩克曆史(彈起冬不拉唱響緻富歌)1

青海哈薩克曆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馬海村的曆史很悠久,馬海烽燧遺址和馬海元代武将幹屍的發現證明,至少在元代以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馬海村又很年輕,這裡是我省唯一的哈薩克族群衆聚居村,居住在這裡的五百多名哈薩克族村民定居此地尚不足20年。

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一路西行,道路兩旁山石嶙峋,戈壁漫漫,一個多小時後,一片綠洲躍然眼前——馬海村到了。

秋日的馬海村靜谧而祥和,一排排整齊的莊廓院落在晨光中排列着,村道邊的楊柳在秋風中努力舒展着枝葉。馬海村的廣場很寬闊,兩邊的宣傳欄上貼着黨的富民政策。

因為正值秋季轉場,村裡的男女老少大多去了牧場,所以村裡很安靜。聽聞有記者前來采訪,沒過一會兒,在一陣呼嘯聲中,馬海村的村委會副主任努爾哈紮爾騎着摩托車來到了村委會門口。他熱情地帶着我們去了他的家。

重回故鄉

馬海村村民家的院子很整齊、也很寬敞,每個院子中間都有一個互通的小圓門,從來不上鎖。穿行其間,家家戶戶都有一排面北的磚瓦房。努爾哈紮爾說:“房子都是政府出資統一給大家蓋的。”

努爾哈紮爾家的院子很大,院裡停放着好幾輛車,有大貨車、皮卡車、小汽車、電動三輪車、摩托車,還有自行車。“大貨車用來拉牛羊或草料,皮卡車的動力足,一般去草場時開,小汽車都是家人出門時開。”努爾哈紮爾一一介紹。

房子裡面非常幹淨、整潔,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快。在卧室的牆上挂着一件紅色的哈薩克族民族服飾,旁邊是一把冬不拉。透過這把冬不拉,我們仿佛能看到馬海村民們曾經走過的遷徙之路。

努爾哈紮爾說,離開青海後他們曾經遊牧各地,甚至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勒泰地區。可是,不管到哪裡遊牧,内心始終惦念着故鄉。直到2002年,他們又回到了曾經的家鄉,政府幫助他們在馬海村安了家。起初,在馬海村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也很彷徨、很無助。可是當一座座院落拔地而起,一片片草場分配到他們手中,一片片紅彤彤的枸杞挂果……他們心安了。

“從最初的人均年收入400元到現在的14000元,是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和馬海村村民堅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創造了這個數字。”努爾哈紮爾難掩激動的心情。

從0到18

努爾哈紮爾是從地裡趕過來的,他們家種了兩公頃多苜蓿,此時正是苜蓿收割的時節。苜蓿是優良的牧草,收割的苜蓿是他家三十多頭肉牛冬天的飼料。努爾哈紮爾家是馬海村的肉牛養殖戶。

“苜蓿收成好的話,一部分我們用來喂牛,還有一部分會出售。家裡的三十頭肉牛會生牛犢,每年賣牛犢和肉牛我們可以掙十幾萬元錢。”努爾哈紮爾說。

努爾哈紮爾唯一遺憾的是自己沒有文化。“很多年前,我們居無定所,所以村裡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是文盲。直到我們定居在了馬海村,孩子才有了學上。”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努爾哈紮爾發誓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受教育。如今,他的兩個孩子,大的在西安讀職業學校,小的在村裡的學校讀六年級。在大柴旦,所有孩子都可以免費讀到高三。

十八年歲月匆匆,如今的馬海村先後培養出了十八名大學生,其中三人畢業後又回到了故鄉。沙力合是馬海村的第一名大學生,如今在德令哈市工作。還有色爾克古麗,她成了馬海小學的老師。

不僅是教育,馬海村的醫療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村裡人看病都要去一百多公裡的柴旦鎮,現在村衛生所的醫療設備都更新換代好幾茬了,很多病都可以就近治療。”柴旦鎮黨委副書記希海君介紹。

發展才是硬道理

正值秋日,馬海村附近的田地裡,紅彤彤的枸杞惹人喜愛。很多摘枸杞的村民戴着頭巾和手套忙碌着。曬場上,紅豔豔鋪成了一片。

剛摘下來的枸杞圓潤、飽滿,讓人垂涎。希海君介紹,因為土地肥沃、日照時間長,馬海地區種出的枸杞品質特别好,收獲季節時很多企業都上門收購,有的還遠銷國外。“摘枸杞的工資都是日結,每天能掙一二百元錢。”村民胡安尼西說。

胡安尼西家的牆上、沙發上、床上,都挂着或鋪着他媳婦繡的一塊塊色彩絢麗、工藝精美的哈薩克布繡,這些布繡也展現在哈薩克民族服飾上。這些布繡一針一線都浸透着馬海村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依努爾是馬海村一名普通的哈薩克族婦女,她敏銳地看到了哈薩克布繡的市場,不僅組織婦女加工布繡,還借助發達的網絡将布繡推進了市場,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阿依努爾出門在外,我們沒有見到這位能幹的哈薩克族婦女。胡安尼西說:“阿依努爾有時會接到一些做哈薩克手工毯的活兒,忙碌時,我的媳婦也會去幫忙。”

近些年,交通越來越方便,馬海村的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到外面去打工,他們有的去了德令哈、格爾木,也有人去了西甯。

馬海村的村民世代都有着放牧的傳統,可是零星式的養殖,所能帶來的經濟收入并不高。如何利用牧業村的優勢把畜牧業做大成了政府和村民思考的問題。很快,在政府和紹興援青工作組的策劃和幫助下,馬海村摸索出快速發展的新路子,那就是舍開“靠山吃山”的傳統畜牧業模式,随着産業發展引來“活水”,實現“轉身”,為群衆叩開了脫貧緻富的大門。

馬海村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場成為全村脫貧緻富的一把金鑰匙。為了發展肉牛養殖,政府還從河北省聘請了技術員高林傑,他也是肉牛養殖場的股東。

馬海村的肉牛養殖場占地面積很大,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場上,黃白或黑白色的肉牛悠閑地覓食,旁邊許多可愛的小牛犢跑來跑去。

據了解,馬海村肉牛養殖場總投資160萬元,2019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現有可利用土地700畝,其中高效牧草100畝。

高林傑說:“通過傳統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喂養,肉牛長得特别快,而且肉質非常好。架子牛隻要經過五六個月育肥就能銷售,小牛犢隻要養殖14個月左右就能出欄,而普通村民家裡一般需要養殖兩年以上。”肉牛養殖項目的落地生根,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持續帶動貧困戶增收緻富,将輸血扶貧變為造血扶貧,不僅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問題,也激勵着群衆通過誠實勞動實現全面小康。

十八年,從遊牧到定居,馬海村的村民就像根植于馬海村周邊戈壁上的紅柳,紮根、發展、壯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