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篆書與金文區别

篆書與金文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2 00:52:30

陸宗達先生在他的《說文解字通論》裡稱:“《說文》是我國語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這個論斷是準确的,但因為《說文解字》所用語言文字系中國古代漢語和書面語,因此,一般讀者讀起來仍然是吃力的,如何讓普通讀者讀好、用好這部經典,這是一個難題,我們試圖通過盡量淺顯的文字對《說文解字》進行釋讀,雖然仍然是針對它所收錄的每一個漢字進行分析解讀,分析其字形,解說其字義,标定其讀音,但所用的語言力求淺顯,我想,這就是這個系列文章存在的價值,一般的讀者或者篆刻愛好者,可以把這系列文章當作“白話版的說文解字”來讀,因此,當後台有朋友留言說:“放下《說文》讀小丁”時,我是很高興的,這是對我莫大的支持,堅定了我繼續寫作的信心。

今天接緒解讀《說文解字》,要說的是這6個漢字。

篆書與金文區别(學說文解字理解篆書裡)1

(禫的字形演變)

加上了一個“示”之後,組成了“禫”,就是除服祭,就是除喪服的祭禮,古人認為父母的恩情是深厚而長遠的,所以守喪一般是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鄭玄解《儀禮》稱,“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宋書》又稱這個期限為二十五個月,所以,我們平常說的守孝三年,古往今來,其實這個三年并不是準确的三十六個月的三年,不管是二十五個月還是二十七個月,都不足三年,到了時間,脫去孝服,要有個儀式,這個儀式就叫”禫“。

2、三。讀作sān。這是《說文解字》的第四個部首,現在通行的現代漢語201部首,這個字已經不是部首,而歸入“一”部,原因很簡單,就是以這個字為部首的字隻此一個,沒有必要再單列一個部首。《說文解字》釋作:“數名,天地人之道也。”這個字不用過多解釋,就是古文字的三用三橫畫表示,是原始的記數符号,表示三的時候,就在地上擺放三根木柴,就是三。後來又有引申,以上部的一橫表示天,下部的一橫表示地,中間的一橫表示人,所以又稱“天地人之道也”。字形從甲骨到金文到《說文》到漢碑基本沒有變化,就是三橫畫,說文古文有另一種寫法是“弎”,意義相同。

篆書與金文區别(學說文解字理解篆書裡)2

(三的字形演變)

三除了是二加一的和之外還有另外兩個意思,(1)泛指多數或多次,比如舉一反三,一般情況下,三代指“多”,比如“三思而行”,并不是隻有三次思考,而是之多思考幾次,《詩經》裡的“三歲貫汝”,并不是準确的三年,而是多年。(2)指複姓的組成部分,比如三闾,就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後人,比如三烏,就是三烏大夫的後人。

3、王。讀作wáng或者wàng,兩個讀音,意思并不相同。是《說文解字》部首。《說文解字》釋作:“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這是儒家的解釋。從字形的演變上來講,“王”的字形最初就是象征王權的“钺”(一種大斧頭)的形狀。

篆書與金文區别(學說文解字理解篆書裡)3

(王的字形演變)

钺是君王專屬的武器與刑具,也是君王授權諸侯大臣的權力象征。如果天子将钺賜給諸侯,諸侯就可以誅殺亂臣賊子了。《禮記.王制》載:“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钺,然後殺。”因此,“王”的來源也是“钺”的象形。篆刻用字時,要注意它跟玉的區别,王字的中間一橫是靠上的,玉則是三橫等距的。這個字的兩個讀音中讀作wáng時,大緻有以下幾個意項:(1)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如越王勾踐;(2)漢代以後封建社會的最高封爵,如郡王;(3)朝谒天子;(4)首領;(5)大;(6)古代對祖父母的尊稱;(7)蟲名,一種大蜘蛛;(8)匡正;(9)一個姓氏。讀作wàng時,也有幾個意項:(1)統治、領導一國或一地;(2)成王業;(3)勝過;(4)通“旺”;(5)通“往”。

4、閏。讀作rùn。《說文解字》“王”部的第二個字,現代漢語201部歸入“門”部。《說文解字》釋作:“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從王在門中。”什麼是“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呢?這跟地理和曆法有關,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465天5時48分46秒,中國的夏曆把一年定為354天或者355天,所餘出來的時間約三年積成一月(即“餘分之月”),加在一年裡,這樣的辦法叫作“閏”,五年之間可以有兩個閏月出現,稱“五歲再閏”。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賜諸侯,諸侯于月初祭廟受朔政稱為“告朔”。舉行告朔之禮的時候,王通常居于明堂,但是如果逢閏月,王就居于路寝門,所以“閏”是“從王在門中。”就是王站在門内,這也是閏字的字形來曆,它的小篆字形如圖,這兩種寫法通用,具體情況自己選擇:

篆書與金文區别(學說文解字理解篆書裡)4

(閏字的小篆寫法)

5、皇。讀huáng。《說文解字》“王”部的第三個字,現代漢語201部歸入“白”部。《說文解字》釋作“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用自解釋皇似乎并不準确,但《說文解字》有一種版本裡,皇字就由“自”和“王”兩部分組成,因此,《說文》就有了上面的解釋。我們看字形,金文的“皇”,就是代表光芒四射的高高在上的“王”,就是上帝。《詩經》稱:“上帝是皇,皇矣上帝”;《尚書》:“惟皇上帝。”《論語》裡有“皇皇後帝”的說法,古人為了表示高高在上的天上最高權力的王,就用“白”字代表強烈的光芒,因此有了“皇”字,用來代指天上的“王”或者上帝,比如“三皇五帝”在甲骨文裡,“帝”指上帝,“王”指君王,兩者是有差别的。

篆書與金文區别(學說文解字理解篆書裡)5

(皇的字形演變)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覺得簡單的“王”已經不能形容自己的偉大,他覺得自己是第一位可以稱“皇”的人,因此叫“始皇帝”,同時,“皇”還可以代表極其明亮,跟“煌”字通用。另外還有大量的意項,暫時不一一列舉了,免得被人說不如查字典來得方便。

6、玉。讀作yù。王是《說文解字》的部首。《說文解字》釋作:“石之美。具“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仁、義、智、勇、潔”是玉的五種德行,因此被人稱為“石之美”。古時的人撿到精美的石頭(玉),就用繩子串起來穿戴在身上做裝飾品,“玉”字的甲骨文和字形差不多就是用繩子均勻地串起玉石或者玉琮的象形,到了金文,就演變成了上下不出頭類似“王”字的樣子。

篆書與金文區别(學說文解字理解篆書裡)6

(玉字的字形演變)

初學篆刻,很容易将“玉”和“王”用錯,今天同時分析了“王”和“玉”的字形之後,我們就知道了,這兩個字完全是不同的兩個字,一個是斧頭的象形,一個是一串玉石的象形,因此,“玉”的三橫是等距的,而“王”的中橫是偏上的。篆刻用字時,要确認清楚再選用字,不可用錯。

(【說文解字】之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