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吉安橋頭村,雖沒有群山巍巍,但也是四面環山。站在虛皇山向北眺望,一個個饅頭似的小山連綿不斷,像起伏不定的波浪,此起彼伏。我的家鄉就坐落在這些起伏不定的山浪裡。山上都覆蓋了蒼翠的松樹林。
松樹林裡有一種天然野生的蘑菇,我們永新四鄉的人都稱它為松菇。這種菇一般就是生長在松樹底下有苔藓的地方。有時是單生的,有時一出現就是一片。
松菇的味道特别好,比木耳好吃多了,可以說是我們永新的一種“山珍”野味 ,真是下酒下飯的好菜。因而,每年一到了山上長松菇的時候,我們鄉下人就會挎着籃子走進松樹林裡,踏着草上濕漉漉的水珠撿松菇了。
又是一年陽春三月到。我們永新俗話說得好:三月三,松菇堆滿山。這一段時間來,這裡一直下着小雨,不過,天氣的氣溫還比較暖和,是松菇繁殖生長的好時機。
今天是周末,天氣晴朗,我也閑着無事,趁這樣好的天氣,就帶着孫子,再邀隔壁的堂兄一起走進村後山的松樹林裡去撿松菇。
我們每個人都挎着一個小竹籃子,穿上高高的雨鞋,走出村子就進入我村後山的松樹林區。
挺拔俊秀的濕地松把一個個小山頭蓋得嚴嚴實實,陽光透過樹梢落下斑駁陸離的光影,茂盛的茅草和金黃的松針把松樹底下的泥土蓋得嚴嚴實實,要找一個松菇的确好難。
更何況松菇很貴氣,從來不會像蛐蛐、螞蚱一類的昆蟲那樣随遇而安,它們像君子,也好似大家閨秀,從來都不喜歡抛頭露面 。
我們每個人折了一根小樹枝,一邊走一邊用小樹枝撥開野草尋找送菇。看到堂兄這樣在松樹底下左耙耙,右撥撥尋找松菇的認真樣子,一幅幅童年撿松菇的情景在眼前浮現。
跨越時空,回到四十年前的春天。也同樣在周末裡,我們三五一群地提着竹籃子走進山上的松樹林裡去撿松菇。
如果每逢下雨天,我們就戴着鬥笠,披上一塊破舊的塑料布,光着腳闆走在林蔭道上。很是有點像林海雪原裡的人。
那個時候,松樹林裡的雜草不像現在那樣齊腰深,沒腳深的雜草裡布滿綠綠的苔藓,松菇吸足水分後,趁着溫暖的氣溫破土而出。
進入松樹林我們四處散開,睜大眼睛尋找松菇。有時能夠在較遠的地方就能夠看到躲在松樹底下,蓋有點兒茅草或苔藓的松菇。
如果有兩個人同時看到,奔着跑過去搶松菇時,如果松菇的顆數比較多,就各自摘幾個,如果隻有一個,就來一個石頭剪子布,沒有得到的隻好認輸。
我們赤着腳,唱着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曾經唱過的撿松菇的兒歌:“松菇窩,松菇窩,松菇出來一窩窩;松菇王,松菇王,松菇出來一團團。”我們邊走邊用變了調的聲音重複着那首兒歌,每個人的心裡都在想,松菇聽了我們的呼喚以後,一定會奇迹般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同時會有很多。
有時會偶爾找到很多松菇躲在松樹地下的草叢裡,或草叢的苔藓裡,都以為松菇很聽話,聽了我們的呼喚聲後,就會自然而然地現身了,于是大家唱的勁頭更大:“松菇窩,松菇窩,松菇出來一窩窩;松菇王,松菇王,松菇出來一團團。”……
“大鼻子,你找到了嗎?”我被堂兄的喊聲打斷了對童年的回憶。我循聲望去,隻見他正彎着腰在一棵松樹地下摘松菇。看到他摘松菇的姿勢,情不自禁地又想起兒時摘松菇的樣子。
孩提時,每當要去山上撿松菇時,母親就會反複地交代,去之前不能在娘娘愛嬷(竈神)面前說你們要去山上撿松菇,要不然,會看不到一隻松菇;摘松菇時也不能蹲下身去,隻能弓背彎腰去摘,否則,這個地方永遠不會再長松菇了,即使有再生,剛剛長出來的子菇,也會馬上枯萎。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遵循老祖宗的規矩,依然按照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方法去撿松菇,生怕撿不到松菇,也害怕松菇不會再長出來了。
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清規戒律,也許是告訴他們的子孫後代要尊重大自然。松菇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人類的可再生的綠色美食,我們要感恩大地,要愛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我們找了一片又一片松樹林,翻了一個山坡又一個山坡,該到回家的時候了,兩個人比一下戰果,但每個人都沒有采到多少隻松菇。
畢竟現在山上茅草太深,再加之又很少出去撿,不知道松菇長在哪裡。在回家的山路上,我們邊走邊聊兒時撿松菇的趣事。
兒時我們撿完一片松樹林之後,也會像現在一樣把籃子放在一起看看誰撿到的松菇多。如果離天暗或者離吃中飯時間還早,總是少不了來一次打松菇“賭博”。
那就是挖一個小坑,在小坑的周圍每個人拿一隻大小差不着的松菇做賭注,在離小坑大約三米遠的地方劃一條線,每個人手裡拿一塊扁扁的石頭,站在那條線的地方往坑裡扔石頭,如果石頭剛好扔在這個坑裡,周圍的松菇就歸誰。
呵呵,有時有小夥伴會把撿到的松菇都輸光了,不過也不用怕,赢了的同伴會自覺地拿一些松菇給輸家回去交差。
……
“松菇窩,松菇窩,松菇出來一窩窩;松菇王,松菇王,松菇出來一團團……”
兒時撿松菇唱的童謠時時在耳邊回蕩;摘松菇和打松菇的場景不斷在眼前浮現……,不知道朋友們去山上有過這樣的經曆嗎,歡迎大家點擊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