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5:33:34

抒胸臆大緻分為兩個維度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詩可以怨’和屈原的“發憤以抒情”,創作作品以抒發個人的怨艾,例如《離騷》中:“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與此終古!”到韓愈的直抒胸臆,不平則鳴,包括“自鳴其不幸”的憤懑愁苦之情,也包括“應鳴國家之盛”的歡愉欣喜之情。

比如,《送孟東野序》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抒發的是,聖人對百姓會一樣對待,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推舉。就是抒胸臆比較典型的代表。所以抒胸意是認知事物,并且表達出來的過程”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心有善念口吐蓮花)1

不逾矩不是字面上規規矩矩的狀态,而是儒家的一個境界。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說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先是學習領會的階段;然後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最後的終極境界是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階段,人經過不斷的反省和努力,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心有善念口吐蓮花)2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是遞進總和關系,不是割裂存在,前一句成為了後一句的前提,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前提;而立和不惑加起來修煉的我心又是知天命的前提,最後所有的這些都成為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對方辯友且不可弄錯。今天我們說貴基,從心所欲不逾矩和抒胸臆本質上都是一種道德體驗,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抒胸臆要高,抒胸臆是理論上的認識和講授,而不逾矩是講理論付諸實踐并不斷反省進步的結果。抒胸意隻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初階段,而當其道德大成,才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心有善念口吐蓮花)3

當你成了聖人,自然不會有殺人的念頭。

抒胸臆源自孔子和屈原,發揚于韓愈,說的是人的怨艾、憤懑愁苦或歡愉欣喜可以并應該抒發出來,講到了要儒家希望通過自我反省、不斷進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兩者不相矛盾且成遞進關系

抒胸臆和不逾矩都是一種道德體驗,抒胸臆主要停留在理論認知和講授層面,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講理論和實踐結合并在個人行為融會貫通的結果,隻有道德大成,才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就是他更可貴的地方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心有善念口吐蓮花)4

從心所欲不逾矩核心在欲望的欲字和規矩的矩字欲”和“矩”分别代表着現實人性和理想道德的兩極,也可以說“欲”是人性表達,也就是抒胸臆,“矩”是理性建構,從心所欲不逾矩表達人在不斷的反省和進步中理性和感性最終達到相互調和境界

現實生活中,不逾矩更多展現在人與人之間,如何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又不逾矩的不給周圍的人感受到不快。

心若向善方得始終(心有善念口吐蓮花)5

“心有善念口吐蓮花”,“心有惡念口蜜腹劍”。當今人人都想表達自己,人人都想抒胸臆,抒胸臆也隻需激情昂揚的敲擊鍵盤,便能對事情指點一二,這是人感性表達的線,而學會如何在表達自己本心的情況下,讓别人接受,如何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目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