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天府之國”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四川成都平原。其實在中國曆史上稱得上“天府之國”的地方至少有九個,第一個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也不是成都平原,而是關中平原。
據《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由此可知最早被稱之為“天府之國”的地方是陝西的關中平原。
成都平原第一次被稱為“天府之國”是在三國時期,當時的諸葛亮第一次将成都平原稱之為“天府之國”。據《三國志·蜀志》卷五載諸葛亮語曰:“益州險塞, 沃野千裡,天府之土”。
除了這兩個地方外,古代被稱為“天府之國”的還有北京小平原、江南地區、太原附近、閩中地區、沈陽一帶、武威地區和台東地區等七個地區。
北京小平原北京小平原最初被稱為“天府”的時候,其實跟關中平原被稱為“天府”的時間差不多,而且還是同一個人講的。
據《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離開秦國之後,輾轉來到了燕國,為了鼓動燕文侯争霸的決心,他對燕文侯說:“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田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
這是北京小平原第一次被稱為“天府”,但是這個天府可以說是無名無實,在戰國題材的電視劇裡都會提到一句話“燕趙多為苦寒之地”。
蘇秦之所以擡高北京小平原的地位,純粹是為了他的政治抱負。自燕國起,往後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北京小平原都撐不起這個“天府之國”的稱号。
直到明初,朱棣遷都北京,帶來了大量的人口。經過了明初幾代皇帝的努力,北京小平原終于在明清時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
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直到唐宋之後,才得到了大力的開發。到了兩宋時期,因為北方地區戰争頻發。江南一帶更是成為了帝國發展的核心區域。那句“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就是起源于宋朝。
宋朝時有個叫李觀的人曾說:“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國。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聖,非一朝一夕而得”。其實江南地區能夠成為“天府之國”,與它的氣候、地理條件密不可分。江南地區是我國第三大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的一部分,平坦的地形方便農作物的大面積種植,緯度低,日照時間充足,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多重利好因素之下,造就了江南地區“天府之國”的美名。
太原附近太原附近的“天府之國”的美譽更多的是來自于它悠長的曆史。
太原,古稱“晉陽”地處中原大地的腹地,算得上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的核心區域。到了到南北朝時,便有了“天府之國”之稱。據《北齊書》載 :“帝嘗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湯池,天府之國’。”
閩中地區閩中地區,多指福州、興化(今莆田)一帶。
福建地形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整個福建山地居多,平原偏少。僅有沿海的漳州、福州、興化和泉州有幾塊零散的平原。
閩中地區坐擁了福州平原跟興化平原,農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讓閩中地區成為“天府之國”美譽的反倒不是它的農業,而是它的捕魚業。
據《閩中海錯疏·原序》載:“禹奠山川,魚鼈鹹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海鏡江珧。虎頭腳憑。蝦寄、蟲解變、蛤化凫,奇形異質,總總林林。閩故神仙奧區,天府之國也”。
沈陽一帶沈陽一帶本身就處于我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
雖然在古代東北的氣候條件不适合生存,但是到了明清時期,東北的地位也在逐漸提升。越來越多關内的百姓湧進了東北地區,并在相對溫暖的沈陽一帶定居,人口的湧入促進了沈陽的發展,但是這仍然不足以撐起沈陽“天府之國”的稱号。
滿清入關後,為了拔高它的龍興之地,那些拍馬屁的文官們就開始制造盛京(即沈陽)“天府之國”的名聲。
《國俗·物産·禦制盛京土産雜詠十二首》載:“盛京山川渾厚,土壤沃衍。蓋扶輿旁薄,郁積之氣所鐘,洵乎天府之國,而佑啟我國家億萬年靈長之王業也”。可以說古代沈陽這個“天府之國”最名不副實。
武威地區武威地區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四面都被沙漠包圍,依靠着祁連山的雪山融水,養育了西北一帶大量的人口。雖然它的糧食産量比不上其他地區,但是正是這些些許的糧食,讓西北繁榮發達起來。
在《西夏書事》中寫道:鹹平六年(1003年)冬十月趙保吉襲破西涼府時說 :“得西涼則靈州之根固。況其府庫積聚,足以給軍需、調民食,真天府之國也。嗣後保吉身亡,德明終能保守靈、夏,豈非涼州畜牧甲天下,借以養成銳氣哉!”
台東地區台東地區的“天府之國”稱号起源最晚。
當年鄭成功被清軍包圍無計可施之下,底下的謀士建議他去收複台灣,依托台灣肥沃的土地休養生息,有朝一日反攻大清恢複明朝。
史載:“荷蘭甲螺何斌負債走夏,盛陳(台灣)沃野千裡,為天府之國,且言可取之狀”。另據《台灣通史》載:“台東, 天府之國也”。
但是台東的這個“天府之國”僅僅是對于台灣而言,要知道清朝台東地區的農業遠遠不及海峽對面的閩南地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