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同心”二十年
①
②
③
④
“那是我在特殊時刻做出的正确選擇,也是軍人的選擇”
餘靈祥沒想到,抵達同心縣的第一天,就上了手術台。
“餘主任,我們醫院接診一位70歲男性,門靜脈高壓出血,病情危急。您能到我們醫院進行手術嗎?”
4月8日中午,接到同心縣中醫院院長打來的電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肝病醫學部外科專家餘靈祥“腦袋還有點蒙”。
就在3小時前,他剛剛跟随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健康扶貧醫療隊抵達同心縣。此刻的他,正在縣人民醫院的病房查房。
走到窗邊,餘靈祥靜靜望着街上熙攘的人群。“沒問題!”片刻沉默過後,他答應了這個請求。
餘靈祥明白,如果他不去中醫院做這個手術,那位病人就隻能被送到銀川。從縣城到銀川,路上要颠簸2個小時。對那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來說,每一分一秒都有許多“不确定因素”。
顧不上吃午飯,餘靈祥就往中醫院趕。半小時後,他進了手術室。
了解病例、消毒、檢查……檢查手術設備時,他發現,這所醫院的手術床沒有安裝“手術拉鈎”,這将大大制約醫生術中的觀察視線。在這種情況下做手術,需要2名醫護人員輪流“手動”牽拉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的皮膚。
“我不是縣中醫院的醫生,如果手術中出現問題,我是要承擔責任的……”餘靈祥告訴記者,他看過患者的病曆情況,完成這類手術他有一定把握。必須盡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他決定馬上手術!
“那是我在特殊時刻做出的正确選擇,也是軍人的選擇。”
在餘靈祥看來,這是一名人民軍醫的擔當。
手術進行得比預想中順利。走下手術台,他才開始吃他的午飯——一碗“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也許是太緊張,他說那碗面“特别香”。
這天夜裡,餘靈祥輾轉反側:醫院的手術器械并不落後,為何手術台上連最基本的手術拉鈎都沒有?
多年從業經驗告訴他,這所醫院的手術一定進行得不多——一些臨床上必備的手術器械緊缺,是因為臨床經驗不足,醫生技術能力有限……想到這兒,餘靈祥心裡頗不甯靜:“單純地幫助醫院做手術是不夠的,讓他們真正掌握技術,這才是‘治本之策’。”
餘靈祥給自己立起一個“小目标”:在開展健康定點扶貧的3個月裡,把肝膽類手術的技術留下來,把當地醫護人員帶出來,提高他們的獨立手術能力。“傳授醫術,就是為當地貧困群衆健康提供保障。”餘靈祥這樣說。
人才和技術是醫院發展的兩大支撐點,也是中心對口幫扶工作的重點。“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幫帶,力争每年解決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積極開展理論知識講解、臨床技術培訓、複雜手術操作示範等教學,實現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的目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領導說。
幫扶醫護人員、幫建縣醫院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不僅是看個病那麼簡單。曾先後3次參與“同心扶貧”工作的劉慧瑩對此深有體會。
劉慧瑩是中心感染病醫學部的呼吸科專家,過去的健康醫療扶貧經曆,讓她在當地小有名氣。
同心縣氣候幹旱,當地風沙大,衛生條件差,老百姓得病後常常不能及時治療。受這些因素影響,同心縣的慢性肺病發病率很高。從前,百姓看肺病都是去銀川的大醫院檢查。當地一名肺結核患者,曾連續多年奔波于銀川醫院,一邊打工一邊治病,但病情總反反複複……
聽說劉慧瑩來到縣人民醫院,許多她以前治療過的患者,從山裡趕夜路來到醫院。
把雙手搓熱給患者聽診,輕聲詢問患者病情……患者眼中的這位軍醫,總是一點都沒有架子,态度很溫和。每一次出診,劉慧瑩也從當地群衆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裡,讀到了信任、感激和真情。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讓她總想着能為同心當地百姓多做些事。
“阿姨,這個檢查會有點難受。”在為一位老年患者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時,劉慧瑩一邊叮囑,一邊幫她把頭發綁好,放在身後。
支氣管鏡檢查,需要将一根插管通入患者氣管。由于縣人民醫院醫療資源有限,劉慧瑩所在的科室隻能提供局部麻醉,病患不适感會增強。
“别擔心,你手很輕,我一點都不疼。”檢查結束,那位阿姨輕輕擁抱了劉慧瑩。那種擁抱帶來的溫暖,讓她的心頭瞬間湧上一種難以言狀的幸福感。
“傳遞醫療技術,也是在傳遞一種理念。”劉慧瑩這樣說。此後每次檢查、治療,劉慧瑩都會帶上縣人民醫院一位同科室的醫生在旁觀摩學習,直到他能夠獨立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檢查完成,劉慧瑩還會普及一些健康常識,提醒患者注意事項。
每天下班後,劉慧瑩喜歡在縣人民醫院的院子裡散步。這幾年,院裡的綠色漸漸多了起來。“用不了多久,這所醫院的技術會上去的——就像這院子裡的花草,不知不覺長得生機勃勃。”劉慧瑩回頭看着醫院,她覺得,20年堅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值得!
“在同心縣的日子,我進一步找到了醫生的獲得感”
一輛軍車在土路上颠簸,揚起的沙土覆蓋了玻璃,也鑽進了車廂。
到達目的地,中心血液病醫學部專家張錫剛打開車門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荒涼,身上的軍裝落了一層沙土。
甯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評為最不适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2001年,健康扶貧醫療隊隊員們一起參觀同心縣水庫。這個水庫幾乎幹涸,河床滿是裂縫。看着河床那深不見底的裂縫,張錫剛想到了同心縣人民醫院的建設“缺口”:缺器材、缺人才、缺技術……
醫療隊的到來,給當地醫院帶來了新鮮血液,帶來了先進技術,還帶來了一批器材和經費。但健康扶貧最關鍵的,還是對當地醫療人才隊伍的培養,以及技術上的幫扶。
縣人民醫院缺醫生,缺好醫生。針對同心縣醫院的情況,張錫剛一行人制定了培訓帶教的計劃,以簽約的形式“一對一”帶教縣人民醫院技術骨幹。
一個人帶教一個人,一顆心連着一顆心,這樣的真情扶貧,一“扶”就是二十年。
2020年7月,該中心肝病醫學部專家張甯,如願坐上了去往同心縣的列車。
張甯說,甯夏就是她的第二故鄉。30多年前,張甯的父親曾在甯夏當兵。因出生在甯夏,所以父母給她起名“甯”。長大後,張甯出國求學。學成歸院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下“到同心縣扶貧”的申請書。
在同心縣人民醫院,張甯負責幫扶中醫科室。對張甯而言,她最想去的地方是最艱苦的村鎮,在那裡為鄉親們義診。
沒多久,張甯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醫生。她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不用儀器檢查就能診斷出各種病症。
一次,一位前來就診的老大爺引起她的注意。老大爺說,他每天晚上心慌氣喘,要求“繼續服用治療心髒病的藥”。
沒有着急開藥,張甯先是詢問了老人的生活習慣。通過問診,她發現,老人可能不僅是心髒的問題,同時還患有支氣管疾病。她開具了一張藥方,說明用藥療程,請老人按時服藥。
一個星期後,老人面帶笑意複診,精神也好了很多。“我感覺晚上不氣喘了,心髒也舒服了許多,能睡個安穩覺了。”老人手指指向門口,笑着問,“我在養老院的幾位朋友也有一些身體不适,您能不能幫忙給看一看。”
醫生的成就感,來自于患者的衷心肯定。“在同心縣的日子,我進一步找到了醫生的獲得感。”中心肝病醫學部外科專家洪智賢說。
每次去義診,扶貧醫療隊不僅送藥送診,還幫助當地百姓樹立健康理念。洪智賢一行人設計制作健康手冊,在發放手冊的同時進行宣講。每一封健康手冊背後,都附上了醫療隊的聯系方式。
回到北京,陸續有咨詢電話打到洪智賢手機上。每次接電話,洪智賢都特熱情,他覺得電話那頭就是親人。“鄉親們健健康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洪智賢說。
“這份穿越數載的甜,是彼此分享的喜悅,更是共同收獲的甘甜”
“馬院長,北京最近要舉辦與腫瘤相關的業務研讨,咱們醫院也來人參加吧。”得到會議組通知,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乳腺外科專家黃焰,第一時間把消息分享給同心縣人民醫院院長馬瑞軍。
“我們肯定到!上次交流歸來,我們的醫生腫瘤手術開展得很順利!”電話那頭,馬瑞軍興奮地說。
自從2013年同心縣人民醫院醫生獲得到北京學習交流的機會後,黃焰見證了這家縣醫院腫瘤外科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的曆程。
黃焰跟随健康扶貧醫療隊到達同心縣人民醫院。幫扶期間,他幫助醫院成功進行了第一例甲亢手術。3個月内,黃焰在縣人民醫院進行了近50台外科手術。
時間到了,醫療隊員依依不舍回到北京,但大家的心都留在了醫院。2013年,同心縣人民醫院乳腺腫瘤的規範診療機制逐步建立,黃焰别提多高興了。他不僅為醫院的學科進步高興,更為同心當地患者不用四處奔波求診而由衷感到高興。當地群衆都說“能在家門口看病是一種幸福”。
醫療水平上去了,幫扶理念還需要再提升。“咱們一茬茬醫療隊員去了同心縣,同心縣的醫生也可以安排來北京進修。”黃焰的建議一提出,便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
2018年開始,他們整修了部分宿舍,為同心縣人民醫院進修的醫生提供更好的環境。
“卞主任,我計劃下周去你那裡進修,請多幫助。”信息是馬菊蓮發出的,她是同心縣人民醫院婦産科主任。
“熱烈歡迎!”卞麗紅這樣回複道。
此次進京,馬菊蓮想學習腹腔鏡技術。對婦産科醫生而言,腹腔鏡能夠擴大醫生視野,幫助手術決斷。馬菊蓮下決心要學習腹腔鏡,源于卞麗紅的一番話。
2015年,卞麗紅到醫院婦産科進行幫扶。初到醫院,遇見一名患者——産後7天,她的腹腔感染仍沒有好轉。
縣醫院醫生認為是“傷口感染”,卞麗紅堅持認為是“腹腔感染”。醫院不得不進行第二次手術,把患者傷口切開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确是腹腔感染,而且必須進行引流,将膿血清除。
“其實檢查不必切開傷口,如果我們有腹腔鏡,那麼就能夠做到對患者身體傷害最小,并達到檢查目的。”卞麗紅說,“這項技術很快會在全國應用普及。”
卞麗紅回到北京,兩人交流依舊密切。自從卞麗紅告訴她腹腔鏡技術成熟後,馬菊蓮就決定來北京進修。這次她終于成行。
來到科室,卞麗紅帶着馬菊蓮到病房問診,并為她介紹相關情況。晚飯時,聊到卞麗紅給同心縣人民醫院婦産科寫下的規劃書時,馬菊蓮特别高興。
“現在我們已經發展很快,有機會你一定要去看看!”馬菊蓮說着,從兜裡拿出一個用牛皮紙包裹的茶葉包,“你去醫院時,咱們一起種下的枸杞樹,如今已經結出了果實。”
馬菊蓮一邊說,一邊打開。裡面是一把紅枸杞,個頭沒有市面上的甯夏枸杞那麼大,但一樣紅潤可人。
卞麗紅拿起一顆,放在嘴裡嚼了嚼,笑了:“真甜!”
這份甜,不僅是味蕾感覺到的甜,還有來自心底的甜。馬菊蓮對記者說:“這份穿越數載的甜,是彼此分享的喜悅,更是共同收獲的甘甜。”
“劉醫生,我能夠獨立完成支氣管鏡檢查了!”手機屏幕閃亮,一條微信從同心縣人民醫院發出,順利送達劉慧瑩的手機,署名是“洪瑞豐”。
一開始,洪瑞豐是不敢給患者做支氣管鏡檢查的。此後,每當有檢查,劉慧瑩就讓他做自己的“助手”,結合實際操作為他傳授檢查技巧。劉慧瑩返回北京時,洪瑞豐已經初步具備獨立檢查的能力。
醫療隊回北京後,村裡的大爺大娘來檢查,都點名要找劉慧瑩醫生。聽說是劉醫生帶的“徒弟”,洪瑞豐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他按照劉慧瑩手把手教授的檢查步驟,有條不紊地為患者檢測,一次、二次……他逐漸成為了支氣管鏡檢查領域的“熟手”。如今,縣裡的患者再也不用跑到銀川去看病了。
最近,洪瑞豐有了新打算:“準備到北京進修一次,繼續和劉醫生學習,把手裡的‘兩把刷子’練得更硬些。”洪瑞豐說,“我想像劉醫生一樣,做個讓患者信任、讓同事敬佩的醫生。”
圖①: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健康扶貧醫療隊在同心縣人民醫院留影;圖②:冬至當天,劉慧瑩與同心縣人民醫院的“同事”視頻通話;圖③:餘靈祥(左三)在同心縣人民醫院進行手術;圖④:張甯在同心縣鄉鎮醫院坐診。圖片由健康扶貧醫療隊提供(■崔寒凝 劉鄭伊 本報特約記者 張聿山 戴 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