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新啦!
這件長24米、重3噸的長須鲸骨骼标本今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完成組裝搭建,這是目前中國最長的長須鲸骨骼标本。
2017年3月,上海海域發現一頭長須鲸屍體。當時,這頭死亡超過10天的巨鲸,散發出陣陣惡臭,腹部已經開始膨脹。上海科技館标本制作團隊——一支十幾個人的隊伍——冒着鲸爆的風險,開始對鲸魚屍體進行處理。
“當時那個氣味非常厲害,我們一開始是帶防毒面具下去的,包括有很多周邊的居民,他們聽到消息都過來,到現場看了一會基本上都跑掉,因為味道實在太重了,嚴重的腐屍體味道。”上海科技館标本制作師阮敏傑說,“基本上每天我們要處理三小時左右,因為當時是漲潮期,海水漲上來,我們就沒有辦法下去工作了,我們用繩子把它拖住,不讓它漂走。”
“為了防止鲸爆,我們先從腹部比較鼓的地方,慢慢捅幾下,慢慢地放氣,等到氣沒有了,再進行大範圍的開刀、解剖。”阮敏傑說。
曆經18天的辛苦工作,标本制作團隊終将這頭重40噸的長須鲸屍體分解完畢。
要制作一件大型骨骼标本,除了解剖、去肉,還要經過脫脂、拼接、裝架等一系列流程。由于體型巨大,光是對長須鲸骨骼殘肉進行清理和脫脂就花費了3年半的時間。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标本的傷害,标本制作團隊采用了比較安全的微生物脫脂方式對骨骼進行處理。“将骨骼浸泡在水中,利用水中的微生物對骨骼上殘留的肉、油脂進行處理。”标本制作師張湯銘說,“這樣更有利于長久保存。”
經過近三個月館外裝架後,這件長須鲸骨骼标本于12月5日晚運抵自博館進行現場組裝,9日組裝工作全部完成。所有結構銜接件都是配合每根骨骼而特别定制的。
當年,這頭長須鲸被發現時左側鳍肢已缺失,左下颌骨破損,如今雙側鳍肢和下颌骨骼都用模型替代,避免雙側配重不平衡造成危險。為了更好地展示效果,制作團隊用油畫色對骨架部分泛黃處進行了遮蓋處理。
長須鲸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緣分頗深。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就曾對擱淺的長須鲸進行過研究。其中1954年4月在長江口擱淺的長須鲸骨骼标本現在就保存在館中。2017年這次之前,2009年11月在上海的橫沙東灘也曾擱淺過一隻體長10米左右的雄性須鲸,當時被鑒定為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它的骨骼标本如今也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懸挂于展區空中。現位于地下二層的這件長須鲸骨架标本是此前布氏鲸的兩倍。
經過4年的努力,這條海洋“巨無霸”終于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通過這件标本的展示,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了解深海和海洋哺乳動物,以及其他珍稀的海洋動物,對它們多一些關心和愛護,加入到保護瀕危動物的行列中去。”張湯銘說。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