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月亮的文案作文

關于月亮的文案作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0:10:23

關于月亮的文案作文(征文大賽一等獎)1

(攝影/楊翠彬)

中秋節到了,日喀則的月亮升起來了。

日喀則的月亮離我很近,比内地近了三千八百米,大大的、圓圓的、亮亮的。

我離自己的家鄉很遠,從日喀則到我的家鄉隔着八千裡的朦胧月光。

我是一名投身雪域高原的援藏人。

我是一名來自齊魯大地的異鄉客。

我是第一次在異域他鄉過不能與親人團圓的中秋節。

自打七月一日進藏,已經七十餘天過去了。七十餘天的時間裡,經過與高原反應的艱難抗争,我像一粒異鄉飄來的種子,終于适應了這裡低壓缺氧的氣候,适應了這裡的環境,适應了這裡的人群,适應了這裡的一切,落住了腳。

離開家鄉的七十多個日日夜夜裡,除了工作時間無暇考慮其他,閑下來的時候,尤其是夜幕降臨後,獨自一人待在公寓裡,内心對家人的思念便如野草一般瘋長起來,牽挂家中年邁的爹娘,牽挂正上高中的兒子,想念獨自挑起家庭重擔的妻子,想念年幼的女兒,想念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想念一切熟悉的人。

這種渴念一旦升騰起來,便勢不可擋,任你怎麼摁也摁不住。特殊的氣候本就使人入睡困難,對親人的思念更是雪上加霜,獨自一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常常要熬到淩晨兩三點甚至四五點才能昏昏睡去。

每天跟家人視頻,僅能起到一絲慰藉,對于思念如漲潮之水的我根本解不了多少渴,有時非但不解渴,反倒會起反作用。

思念成為夜晚不變的主題,失眠成為夜晚無奈的常态。

每逢佳節倍思親。早在中秋節到來之前,我的心就開始随着月起月落起起伏伏、空空落落,月亮越鼓心裡越鼓蕩越惶惶,恨不得立刻插上一雙翅膀飛回家鄉,飛到親人身旁。

然而,我知道,這終究是一場空想、一個奢望,因為這裡的崗位離不開我。

中秋節真的到了,月亮終于圓起來了,分駐各縣區的四十多名援藏戰友們陸陸續續趕回日喀則來了。

一群撇家舍業、有家難回的人,一群有着共同志向、共同使命的人,一群沒有任何血緣、親緣關系的人,聚到了我們援藏公寓,相互慰藉,抱團取暖。

大廳裡張燈結彩,餐台上飯菜飄香。

要說氣氛,公寓遠比家裡人多熱鬧;若論飯菜,公寓不比家裡遜色分毫。

我帶着微笑和戰友們打着招呼拉着呱,可是心卻飄飄搖搖,随着那無邊無際綿延八千裡的月光飄到了從前、飄到了家鄉、飄到了親人身邊。

往年的今天,我正攜妻将雛,與弟弟一家一起依偎在爹娘身旁。我們做兒女的下廚做飯,煎炸烹調,忙得不亦樂乎;小孩子們相互追逐,鬧得不可開交;爹娘坐在一旁,笑得合不攏嘴。

待到月上柳梢,飯菜齊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把酒賞月,其樂融融,食之有味,燈火可親。

今年的中秋,這溫馨的一幕對我卻成了一種奢望。

失去的時候,更懂得珍貴;别離的時候,更向往團聚。

從未走過這麼遠的路,一走就是八千裡;從未出過這麼長的差,一出就是三年整。

一年隻有一次假期,一年隻有倆月團聚。

這是我們每個援藏人不得不面對的“生别離”。

此時此刻,妻子帶着一雙小兒女,弟弟一家三口,正圍坐在爹娘身旁,團聚的場景我已通過剛剛的視頻看到。

主題仍是團圓,場面依舊熱鬧。

可我知道,除了少不更事、不懂别離的孩子,他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在念叨着我的缺席。

但是視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提起我的缺席,露出傷感的情緒。

爹娘飽經滄桑的臉上堆滿了微笑,隻是問“現在還吸氧麼”;妻子指着滿桌的菜肴,調侃我“你落不着吃了”;弟弟和弟妹在一邊盯着屏幕配合着,露出滿臉的微笑。

快樂的日子,都故意掩飾内心的失落,僞造出輕松的氛圍。

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剛剛視頻的時候,面對家人團聚唯獨我缺席的場面,不由得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那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昔時昔日,讀這句詩,猶感雲淡風輕;

今時今日,嚼這句詩,才知别離滋味。

怎一個“愁”字了得?!

那一刻,差一點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不想讓快樂的日子籠上憂傷的色彩,擊垮親人心中那已十分脆弱的情感,我強裝鎮定、故作輕松,微笑着跟親人們打招呼。

挂斷視頻,我的眼簾再也承受不住淚水的重量,任淚水在朦胧的月光下恣意流淌。

我最親最愛的人,我多麼想回到你們身旁,跟你們一起團聚!

可是我不能,我需要繼續堅守在這片神聖的雪域。

不去想,不再想,我跑到洗手間裡洗把臉、擦幹淚,使勁做了幾個深呼吸,假裝無事人一樣再次回到戰友們聚會的行列裡。

多才多藝的戰友們精心表演着一個個節目,時不時引得人捧腹大笑。

歡笑的頂峰有淚泉。

這是一種離愁的取代,這是一種變相的宣洩。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

曲終人散,我們每個人不得不再次忍受離愁的噬咬。

回到房間,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依舊睡不着,眼前不斷浮現着親人們的笑容,想着從接受援藏任務到啟程進藏這段時間的種種過往。

平平靜靜的日子被六月中旬一個夜晚的一通電話打破,單位人事處告訴我有援藏任務,征求我的意見。

我當時猶豫了一下。

爹娘已是古稀之年,我還能陪他們多少年?

兒子眼看就上高中,正值人生的緊要關頭!

女兒才一歲多一點,自幼就要失去我的陪伴?

妻子一介弱女子,如何撐起養老撫幼一片天?

但隻是猶豫了一霎,我便語氣堅定地答應下來:“我去!”因為,心底有個聲音告訴我:“你是一名共産黨員!”

從接受任務到啟程進藏,中間隻有短短半月的時間。

七月一日,跪别年邁的爹娘、告别嬌弱的妻子、吻别可愛的孩子,擦掉眼角的淚水,我義無反顧地随着全省援藏幹部人才隊伍一道踏上了援藏的征程。

進藏後,随着對西藏、對日喀則的了解不斷加深,我更加堅信:援藏是正确的選擇,我無怨無悔。

西藏,是世界屋脊,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反分裂鬥争的最前沿。

日喀則,是千山之宗、萬水之源,是世界著名的青稞之鄉, 是我國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

這裡山川壯美,連綿起伏的群山、滾滾東流的雅江、林草豐茂的河谷,是個讓人看上一千遍一萬遍都不會厭倦的地方。

這裡天碧雲低,每天置身于藍天白雲之下、沐浴在熾熱陽光之中,整個身心都為之放空。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神奇美麗的西藏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這裡海拔很高,氣壓很低,氧氣稀薄,水燒不到100度,内地人到這裡要經受嚴重的高原反應、接受生理極限的挑戰,不是病人卻要常常吸氧,沒病也要常吃丹參滴丸營養心髒,無事也要常備速效救心丸以防意外。縱使如此,還是有援藏戰友将生命永遠地留在這片土地上,所以有人說,這裡是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

這裡地廣人稀,好多地方寸草不生,生産方式落後,經濟發展落後,群衆尤其是農牧區群衆生活還比較艱苦。

這裡缺醫少藥,鼠疫、包蟲病、結核病等地方病高發,孕産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遠遠高于國内平均水平,内地早已施行的先進醫療技術在這裡卻是空白,群衆看病難普遍存在。

這裡師資匮乏,教育落後,很多初高中階段的孩子不得不到内地上學。

……

這裡和内地相比,有着太多的不盡人意。

可俗話說得好,兒不嫌母醜。無論這裡氣候多麼惡劣,條件多麼艱苦,這裡都是中華民族的神聖領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建設她、繁榮她、穩定她、守護她。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土地,有哪一寸是多餘的呢?

同志說,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做好西藏工作,關系整個國家長治久安。西藏的戰略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啊?!

身為一名共産黨員,面對黨的召喚,有什麼理由推三阻四,又有什麼理由不奮然前來?

惡劣的環境吓不倒共産黨員,艱苦的條件擋不住共産黨員,我們就是要到這片他人不願來、不敢來的地方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如果你要把援藏當作一件苦差,陽光下的你也會感到受罪;如果你要把援藏當作一項事業,寒風中的你也會感到快樂!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鬥志更高;氣壓低,士氣不低;風沙硬,作風更硬”,是支撐我們援藏人戰天鬥地的制勝法寶。

憑着強大的内心、頑強的意志,我和戰友們經受住了高原反應的挑戰,最終在這裡站穩了腳跟。

我們進藏前,領導曾經給我們提過 “三個問題”:“進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

我們進藏後,顧不得洗去一路征塵,顧不上一連串高原反應,便都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新的工作。

52 歲的柴麗萍大夫是我們整個隊伍中年齡最長的大姐,作為一家省級醫療機構産科主任的她,早已晉升正高級職稱。

常人眼裡,這個年齡、這個職稱、這個職務,選擇援藏無疑是有福不享自找罪受,可她還是義無返顧地來了。

她進藏後反應最大,但工作的勁頭一點不比年輕人差,有時一天要連着做幾台手術。

每次下班回來,說起當天做了什麼手術、接診了多少患者,柴大姐都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她臉上的倦容與眼中的疲憊。

很快,柴大姐就被累得出現心慌的症狀,我們勸她适當休養,控制節奏。

孰料,她根本坐不住,稍事休息,略感好些,就又急火火地趕去上班了。

她說,病号都等着呢,心裡急啊!

來自濟南市濟陽區的幹部李光宗,家中添了二寶才剛剛五個月,家裡正是用人的時候,他完全可以不來西藏,組織也能理解,可他還是将一雙兒女塞給妻子,踏上了援藏的征途。

剛剛他還在晚會上表演節目,臉上帶着憨厚的微笑,也許此時此刻,他也正仰望着月亮,深深地思念自己的家人吧!

每個援藏人都有自己的困難、牽挂與不舍,但是沒有一個人後悔自己的選擇。

平日裡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三年說短不短,說長不長,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著名學者崔衛平曾經說過一句振聾發聩、流傳至今的話:“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此時此刻,我們的腳下即是可愛的中國。

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為了藏區的萬家燈火,個人、家庭的一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呢?

雖然我們隻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産黨員,猶如滄海一粟,力量微乎其微,但我相信,隻要人人奮力,我們中華民族就一定能挺起不朽的脊梁!

此時此刻,奮鬥在這片土地上、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援藏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遍布西藏一百二十萬平方公裡的各個角落。

此時此刻,奮鬥在各個工作崗位上、不能和家人團聚的人還有很多很多,爬冰卧雪、衛國戍邊的軍人,駐村扶貧、嘔心瀝血的幹部,夜以繼日、埋頭鑽研的科技工作者,加班加點、忙于生産的工人,日夜守護、兢兢業業的醫護人員……

他們,都在默默地奉獻着自己的光和熱。

他們,都是如我一樣追求崇高的抱薪者。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征程上,我并非獨行者。

想到這裡,不禁釋懷。

舉頭望月,天上的月亮更圓更亮了。

月光中,仿佛看見親人們正微笑着向我走來。

爹娘眼含熱淚囑咐我:“人,隻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既然去了,就好好幹,别讓人家說閑話!”;

妻子抻着我的衣角叮囑我:“到那裡别想家,多愛惜自個兒,家裡的事你不用操心!”;

兄弟姐妹們圍着我勸慰我:“咱爹娘不用你挂着,有我們呢!”

兒子像個男子漢似地對我說“爸爸,你放心,家裡有我!”

幼不更事的女兒圍着我一圈圈地轉着,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

……

一抹發自内心的微笑浮上我的面頰。

遠遠望去,月光下,滿城祥和的燈火!

——該文發表于《青年文學》2019年第12期,獲第三屆東阿阿膠杯“明月心中秋情”征文大賽一等獎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