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飯作為最常吃的主食之一,很多人一天三頓都離不開它。
然而這些年,白米飯卻飽受争議——
有人說白米飯是“最差主食”,沒有營養;
還有人說,白米飯是升血糖的“罪魁禍首”;
……
簡直讓人難以下筷!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白米飯的這些傳言,到底是真是假!
盤點白米飯的5個傳言,一文說清真假
白米飯是“最差主食”,沒有營養?
事實上,白米飯的營養成分不單一。
一粒完整的谷粒,能被吃的部分包括:谷皮層、糊粉層、胚乳、谷胚。
為了口感更好以及便于存儲,谷粒被處理成潔白的大米,也就是我們在市面上購買的精白大米。
雖然精米失去了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但保留了大量的澱粉、部分蛋白質、少量維生素和礦物質。
而且,大米中最主要的成分——澱粉,能夠經人體消化道分解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是我們大腦唯一可利用的能量物質。
如果缺乏葡萄糖,大腦也就随之會缺乏動力,出現煩躁、頭暈甚至記憶力減退。
所以,白米飯絕不是“最差主食”,而是我們的能量之源。
白米飯含糖高,會吃出糖尿病?
事實上,糖尿病的病因比較複雜,總的來說可分為遺傳因素和外部環境兩大類。
因而,不能把得糖尿病的鍋簡單粗暴地扣在某種食物上。
不過,常吃白米飯雖然不會導緻糖尿病,但會增加得糖尿病的風險。
因為白米飯的升糖指數(GI)相對較高。
GI越高,人體血糖就飙升得越快,然後讓胰島素開始“幹活”——将吃進去的熱量轉化為脂肪。
如果吃了很多白米飯,身體消耗不了,胰島素還不敏感,得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注意!咱們這裡說的是會增加得糖尿病的風險,而不是導緻糖尿病。
仔細想想,你身邊是不是有不少吃了一輩子白米飯,但并沒有得糖尿病的人?
不過,糖尿病病人平日飲食還是需要注意選擇低GI的食物,控制米飯攝取量。
白米飯二次加熱會緻癌?
有傳言說,白米飯隔夜後會緻癌病菌,再次加熱也無法把病菌殺死……
看到這個傳言的時候,有多少人小心髒一顫,想起了那些年用隔夜米飯炒的蛋炒飯?
咳咳,回歸正題。
事實上,米飯長時間在常溫的環境呆着,确實可能滋生一些微生物(如芽孢杆菌)。
但這些細菌并不會緻癌,吃了後最嚴重的結果是拉肚子。
所以,“隔熱米飯緻癌”實乃無稽之談,我們真正該注意的是如何正确地儲存米飯。
吃了多年蛋炒飯的朋友,你們懸着的心可以落下了~
存儲米飯小tips:剩餘的米飯在常溫下降溫1小時後,用保鮮盒裝好(或密封袋),放入冰箱冷藏;儲存時間别超過1天。
對了,吃之前最好聞一聞,如果沒有異味和發黴的現象,就可以放心吃。
吃冷凍過的白米飯,可以減肥、降血糖?
由于白米飯升糖指數較高,很多減肥人士、高血糖患者對于米飯都是“敬而遠之”。
但饞啊!從小吃到大的米飯,少吃一頓都難受!
于是,不少人想了個辦法:把米飯放涼或放冰箱凍一會再吃,據說升糖速度會變慢。
你還别說,這确實有點道理。
米飯放涼之後,會産生一種叫的“抗性澱粉”的物質。
抗性澱粉在人體内不容易分解,人吃下去後消化也就比較慢,升高血糖的速度自然就慢了。
也因此,有很多人說抗性澱粉具有平穩血糖、通便、減肥等作用。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米飯放涼後,雖然會産生抗性澱粉,但産生的量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對于老年人等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弱的人來說,吃涼米飯很容易讓胃腸更不舒服。
還要提醒一句,剛煮好的米飯在室溫放涼,時間久了也很容易被細菌污染,尤其是天氣熱的時候。
土豆不能配米飯一起吃?
最好不要一起吃,因為——會長胖啊!
很多人喜歡把土豆當菜,但人家其實是種主食。
當大米煮成飯後,每100克米飯含碳水化合物25.6克,而100克土豆含17.2克。
瞧瞧,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快趕上白米飯了!
所以,如果你用土豆配飯吃,就相當于吃下兩份主食,想不胖都難!
當然,如果你實在喜歡這麼吃,記得少吃半碗飯,再搭配些蔬菜和葷菜,這樣才能保證營養均衡~
說了這麼多,估計還有不少人對白米飯有疑慮,接下來就給大家支幾招——
白米飯這樣吃,更營養健康!
1.加點“料”
煮米飯時可以加點粗糧雜豆,如糙米、黑米、綠豆、紅豆、豌豆等,對控制血糖有幫助,這樣的粗細搭配對腸胃也比較好。
Tips:不建議把主食全都換成粗糧,因為膳食纖維攝入過多反而會造成便秘、腹脹的現象,還會抑制鈣、鐵、鋅等營養素的吸收。
2.不要煮太爛、太軟
米飯煮得過于軟爛,消化速度和餐後血糖反應也會明顯上升。
3.少吃炒飯
炒飯雖香,但其中的油和鹽都不少,熱量很高,吃多了對健康不利。
4.最好當天吃完,減少反複加熱
米飯多次加熱後,往往會變得更爛、更軟,很容易消化,餐後的血糖反應也更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