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
1944年,來自奧地利的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谔,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薛定谔(Schrodinger),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由于薛定谔方程的發現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統計熱力學集大成者,分子生物學的開山鼻祖,引領了一大批物理學家向探索生命的奧秘;不過,最讓大衆熟知的,其實是他提出的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薛定谔的貓”。
薛定谔的貓——一隻既死又活的貓
1944年,薛定谔出了一本小冊子——《生命是什麼:生物細胞的物理學見解》,此書一出,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學家投身于分子生物學研究。今天我們就借由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的智慧,來從物理角度窺探生命的奧秘。
世界由原子組成我們日常接觸的所有物質,其實都是數量超乎想象的原子(分子)。有多麼超乎想象呢?開爾文舉過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假設你把一杯水倒入大海,隻要充分攪拌後,再從七大洋中任意一處再舀出一杯水來,将會發現,這杯水中仍有大約100個水分子來自于原先那杯水!
換言之,100個分子相比于一杯水,恰如一杯水相比于七大洋。足見水分子之小。
具體有多小呢?一般我們認為,一個原子的直徑約為1~2埃(1埃=米)。
其實,原子是沒有确定的直徑的,因為——
原子并不是一個實體原子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電子本身是“一個點”,沒有半徑,它圍繞着原子核轉動,它轉動的範圍姑且理解為原子的内部吧。
原子核更小了,是原子的十萬分之一左右,那麼,原子核是個實體嗎?
非也。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組成,而質子與中子都是由3個誇克組成,而這個誇克也隻是一個點而已,沒有直徑,不是實體!
看到這裡,我們才真正第一次明白了,什麼叫“萬物皆空”,因為原子本身隻是由一些“點”組成的,原子是“空”的,萬物也是“空”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
前面我們了解了一些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基本關系,幫助我們運用想象力在宏微世界中出入無礙,下面我們要提出一個重要的物理學思想——
所有物理定律都是統計規律統計物理學(Statistical Physics)告訴我們,每一個原子雖然都在做着難以預測的運動,但是,一堆原子的“集體行為”卻是可以預測的,而這就是所有物理學定律的基礎。
比如,我們講“溫度”,一個物體很熱或很涼,其實是對于這個物體中所有瘋狂地做着熱運動的原子,所提出的一個統計概念,用較高的溫度來表示原子熱運動劇烈,用較低的溫度來表示原子熱運動不那麼劇烈。
溫度唯一的意義,就是代表原子熱運動是程度
再比如,我們說“擴散”,一種化學物質在水中逐漸擴散,從宏觀上,我們說濃度梯度越大的地方,擴散的速度也越大,但是,對于每個原子來說,它并不能感受到濃度梯度,它隻是在無頭無腦的熱運動而已,而在任意一個截面上,整體來看,同一時間段内,原子多的一側就必然有更多的原子穿過截面,最終表現為擴散。
聽到這裡,我們應該能夠理解一個問題了,那就是——
為什麼生命相對于原子來說如此之大也許不少同學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生物的尺寸這麼大,而不是再小幾個數量級?有沒有可能有少量原子組成的生命?
沒有。
因為生命要想生存,需要一個基本的功能,就是“感覺”。比如人類,需要視覺、聽覺、觸覺等等。而所謂感覺必須是“穩定的信号”,這就意味着必須是在感覺“足夠多數量的原子團”。一旦原子數量過少,我們感覺到的信号就非常不穩定,不符合統計規律,那麼人類就變成沒有感覺的物體了。
就好像一個測量儀器,如果它過于靈敏,那麼它其實是最無用的。
所以,人類的思維隻能建立在“有序”的物質上。
然而,生命體本體與生命體内部的物質,似乎在運行着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
量子力學與基因突變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生命體遵循着一個基本規律,這個規律如此重要,以至于被稱為生命科學的“中心法則”,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一個與前面有些矛盾的問題,那就是,原子熱運動是非常不穩定的,所以必須有大量的原子統計出穩定的規律,但是,DNA分子的原子數量并不大,為什麼就能如此穩定,如此可靠?
我們現在知道,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非常穩定的,用量子力學的觀點來說,就是處在一個“能量最低狀态”——
分子若想産生不穩定的構型變化,其實是不能夠連續的移動的,隻能夠從大量不連續的狀态中選擇,這些狀态被稱為“能級”,而從一種狀态變成另一種狀态則稱為“量子躍遷”,對于DNA分子來說,也就是所謂的“突變”。
幸運的是,通過計算,我們發現突變的幾率非常之小,提高溫度可以提高突變的概率,如果暴露在X射線下則突變率會大大提升。
鋪墊了這麼多,終于可以展開我們今天的核心思想了——
生命究竟是什麼?或者這樣問:“怎樣的一團物質可以被認為是活物呢?”
水可以沸騰,化學物質可以激烈反應,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系統一定會衰退為永恒不變的狀态,不會再發生任何可觀測的事件,成為一團死寂,物理學中稱為“熱力學平衡”或“最大熵狀态”。
熵(Entropy)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對于生命而言。通常,我們會這樣解釋:熵就是“混亂度”,負熵就是“序”。
萬事萬物,都會自發向最大熵狀态變化,這其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了。
不過,你有沒有仔細想過,究竟什麼叫做“混亂”呢?水中的化學物質,擴散前後相比,誰更混亂呢?
其實,還有一種很好地理解熵概念的思路——熵是達成同一狀态的方式數,熵就是幾率,熵就是幾率的能量等價體。
所以,姑且也可以這麼去簡單理解,原子熱運動自發形成一團漿糊的幾率很大,因此熵大,自發形成一塊手表的幾率非常小,這時熵小。
既然萬事萬物都會自發向最大熵狀态變化,那麼生命就必須能夠産生或吸取對抗熵增的物質,也就是“負熵”。生物學中所說的“新陳代謝”,就是這個及時全部消除那些無時無刻不得不産生的熵。
所以,生命以負熵為生。
說到這裡,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浮想聯翩,原來生命之所求,無非“序”也;其中可能産生的哲學思考,留待讀者們一同在評論區探讨研究。
科技千裡眼頭條号,長期緻力于以最易懂的講解诠釋科學技術知識,與中國所有自我教育者一同學習、理解科技、認識世界。已發布專欄包括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統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MATLAB、有限元、多物理場、材料科學、計算機原理、流變學、COMSOL、仿生學等各個方面,抓住核心思想,提煉學科精華,重構知識體系,用生動極簡的語言,極速理解理論力學學科精要,輕松掌握學科應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