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題經常“偶遇”這樣一句話:“自變量是一天中的時間,因變量是溫度。”,細品這句話,裡邊蘊藏着很大的能量。
自變量是時間:秒,分,時,天,周,月,年……
因變量是溫度:不僅是物體的溫度,也包括人的溫度、家的溫度,或溫馨、友愛、團結、互助,或冷漠、冷血、憤怒、怨怼……
筆者認為:“溫度”的高、低,隻有靠我們自己的行為來“調整”。
一切“不幸”,不要過于追究和指責旁人的原因,都是我們自己的行為造成的。
現實生活中,無論和誰相處,很多不愉快的發生都是因為我們誰都沒有、也從來沒有靜下心來反思自身原因、及時而“有效”地作出改正,總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試圖讓别人去改變,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結局注定會失敗。再火熱的溫度,不必經時間這個“自變量”考驗,也會早早地“涼涼”。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結婚前都是各自家中的“老末”,都是家中最寵愛的那個,都是家中最“自我”的那個。
婚後,幾乎每逢早飯時間,妻子忙完剛做到飯桌前準備和大家一起用餐,丈夫就開始當着所有人對着妻子“碎碎念”:
“你這個土豆絲切得太粗了!”
“大頭菜不用切、難看、直接用手撕就可以!”
“你這個胡蘿蔔!在這道菜裡不能切絲,得切丁!”
“這個菜,顔色太淡!以後多放點醬油!”
“這道菜,不能,放醬油!”
“咋這麼鹹?”
“放鹽了嗎?”
“這個菜别用這麼淺的盤子!”
“用這麼大碗幹啥?”
“這道菜哪有不勾芡的?”
“這是做的粥啊還是做的米飯啊?”
……
終于有一天,一向“逆來順受”的妻子爆發了,同樣,當着所有人(長輩、晚輩),對丈夫怒吼了,丈夫此時也失去了理智,也跟着吼,鍋碗瓢盆能起摔的全摔了。
從此,這一家人開啟了“三天一大打、兩天一小打”的模式,整整持續了30多年。
這30多年,把兩個原本深愛的人婚前的“深情厚誼”全磨滅了,整天誰也不服誰,誰瞅誰都不順眼。
婆婆看兒子兒媳争吵,無奈。
孩子們看父母争吵,恐懼、絕望,逐漸變得自卑、膽怯、内向、自閉,到了初中,越來越叛逆……慶幸,勉強完成了學業,勉強畢了業。
這些年,他們每個人都不好過:
一家人,每個人的胃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病症,經常耳鳴眼花,頭暈惡心……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胃裡蹿涼氣”。
孩子們的身體:經常渾身發冷,老咳嗽,出紫癜,易暈厥……
此外,還經曆過兩次火災、一次煤氣中毒,孩子經曆了一場車禍……幾乎“撿了一條命”。
不難推測:當一家人心中全都充斥着怨怼時,“智商”幾乎是“歸零”的。
在那種心理狀态,不會有人有腦子想起——“呀!好像煤氣竈沒關!”,不會有人有腦子想起——“燒完水好像沒拔電源,那個水壺好像線路老化了,不安全…”,不會有人有腦子想起——“我好像不該一邊走一邊玩手機,不安全…”……
孩子們畢業參加工作後,誰也不願回家,因為每次回家就看見爸媽在互相挑剔,本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他們眼裡成了“大項目”,經常好端端地為了一個話題而分歧、瞬間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動武”,接下來就是“冷戰—親友團參與勸和—短暫的和平—熱戰—動武—冷戰—親友團勸和—短暫的和平…”——一個無休止的循環。
家裡的藥櫥總是滿滿當當,可一家人的身體卻總是不見好轉。單位每年組織體檢,體檢結果一年比一年差。
如果把這一家人的所有病症擺在左邊,把這一家人這30多年來的種種“治安環境”擺在右邊,做連線題,不難分析出——所有的病,都是“氣”出來的。
中醫說:“怨傷脾,則必傷全身。”。
脾髒,是人體的“衛士長”。作為人體免疫系統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中心,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有些淋巴細胞在脾内成熟,并儲存在體内。)。
脾容易造成“脾胃不和”,影響人的消化吸收。
曆經漫長的優勝劣汰,高度進化了的人體已經具備了幾乎完美的免疫系統與強大的免疫功能。
所謂免疫力,是指人體自身保護自身免遭疾病侵害的能力。
最傷脾髒的是——怨氣。怨從何而來?
身處塵世的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對人、對事、對物産生所思所想,總會産生“是/非”判斷與利弊權衡。
倘若,判斷、權衡的結果是負面的,我們心中就有可能産生“埋怨”情緒,形成“怨氣”,此時即會傷脾……
倘若,怨氣保持不散,就有可能逐步升級為——惱傷肺、煩傷腎、怒傷肝、恨傷心。
研究表明,人的起心動念都影響身體健康。當你怨、恨交加時,你的免疫系統便會停止保護你的身體達6個小時之久,此時的你,會感到乏力、頭昏腦脹、頭皮發麻、視物不清、耳朵嗡嗡作響、身體裡有一股冷氣在上蹿下跳……害你昏昏欲睡、渾身“不得勁”。
這就是“負能量”的“威力”,它每發作一次,就可以害你的外貌變得奇醜無比,害你的思想失去理智,害你失去包容萬物的能力,害你喪失學習的動力,害你喪失對工作的專注和熱情……
“家和萬事興”也是這個道理:一家人和氣、友愛,大家的思路都是清晰的,處理任何事都能有條不紊;一家人整天見面就“掐架”,見不着面時電話裡罵、微信/QQ裡互相怼……每個人每天都像河豚似的——氣呼呼的,腦子裡全是“氣”,哪還有什麼“智慧”、“理智”可談?
過去有“沖喜”的說法,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家裡有這麼個重病的人,一家人跟着憂心,身體都不好,生意也不景氣;辦個喜事兒,讓大家樂呵一下,驅散不開心,把氣氛活躍起來,人也會健康起來,心情好了點,思路清晰一點兒,智慧多了一點,生意興隆了點兒……
不良情緒的破壞力,是一篇小小的文章難以描述詳盡的。
因為心态、情緒的原因,在學業、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分了心,還能有什麼“效率”?還能有什麼“業績”?還能有什麼“好運”?
所以,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逐漸意識到:
如果一個家“沒感情了”、“沒有家的溫暖了”、子女叛逆不孝了、沒有遺傳病史一家人卻體弱多病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大家彼此老是不能互相包容、“管”的“瑣事”太多造成的。
如果一家人彼此都是病恹恹的,在醫院查不出什麼原因,找“高人”也沒什麼結果,那,不妨試試,從此一家人都閉嘴,停下來深刻地“歇會兒”,好好反思一下自身,真誠改過,别再吵了、别再互相挑剔、指責、抱怨了,……相信,你們的“病”自會“不治而愈”。
别忘了,自變量是時間;因變量是溫度。
你對他人的什麼“溫度”,就會收到他人給你的什麼“溫度”。
倘若你覺得,他人給你的溫度“遠遠不夠”,别灰心,許是你給予人家的也“遠遠不夠”。
再看那個家庭:
如果丈夫一開始能控制好這個“因變量”,對妻子寬容些、珍惜和贊揚妻子每天忙家務的勞動,妻子或許心裡會感到溫暖許多,如果有一天她意識到自己做的飯菜确實不可口,相信她也會在愛的鼓勵下不斷改進廚藝、不斷進步,那麼,任憑“時間”這個“自變量”怎樣變化,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至于走上“絕路”。
反過來,如果妻子一開始面對丈夫的挑剔,能大度一點兒,心裡不起任何“波瀾”,比如:
和氣地、半玩笑地跟丈夫、婆婆說:“不好意思,在家沒下過廚,請媽(婆婆)、親愛的(丈夫)、姐姐妹妹(大姑姐、小姑子)、弟弟(小叔子)……以後請大家多指導我,有啥意見盡管提哦,我記在小本上,積累多了就不會忘了。”
如果是個“明事理”的婆婆,相信她也會為兒媳婦的和氣、禮貌、大度而感到欣慰,當兒子挑剔兒媳的時候,她也會公正地、嚴肅地、适當制止兒子一下:“吃飯也堵不上你嘴,話真多!你做飯好吃明天起你給我們做去!說别人做飯不好吃你少吃了嗎?就你吃得多!”
倘若婆婆、大姑姐、小姑子、小叔子……所有人都袖手旁觀,冷漠地看這小兩口鬧不愉快,丈夫不維護自己,所有的婆家人也都不維護自己,久而久之,媳婦兒的心會越來越“拔涼”,會越來越覺得“我在這個家沒地位,他們不拿我當自己人,隻拿我當丫鬟……”
可能一兩年沒什麼大事,下去個三五年、十來年、二三十年……時間這個“自變量”在逐年“長大”,但由于互相之間的怨恨、誤解越來越深,之前“親情”的“溫度”早就“零下”了、無法修複了,最後可能會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企業破産”等惡果收場。
“關系”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人相互“配合”的結果。“溫度”的保持,需要雙方的共同作用。
在關系當中,如果老是試圖讓别人發生改變,隻有兩個結果:
1.改變不成功,你為此痛苦。
2.改變成功了,别人會因此而壓抑。
然而,這積壓已久的、“壓抑”着的所有“”負能量,勢必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爆發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凡是壓抑的都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
管好自己那攤事兒,旁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稀裡糊塗過去算了。
如果眼下沒能力解決什麼,不妨掌握屬于你的那個“因變量”的“主動權”,靜下心來充電,提高自己的能力,免得操心越多、煩惱越多,得不償失。
當你自己發生改變,你所處的“關系”中内在的運作方式就會改變。他人會因你的改變而感到暖心,你們的關系便不至于太“冷”。
【編後語】
1.願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能把握自身的“因變量”,充實、陽光、和氣、潇灑地活好每一天,把一切,交給時間那個“自變量”去解決。請相信,一切努力都會有好結果的。
2.願每位女生都能成為賢良淑德的媳婦兒,都能遇見明事理、慈愛的婆婆/公公,盡妻子的本分,給丈夫的家庭帶來旺運。
3.願每位男生都能成為正直、善良、寬容、不拘小節、有擔當、孝老愛親、珍惜和尊重妻子的男子漢,事業有成,财運亨通。
4.願每對夫妻都能相敬如賓,緻力打造溫馨、有禮數、有德行修養的家庭,成為晚輩的典範。
5.願家家戶戶多一份理解,少一份争吵,保持持續的團圓、和睦、安康。
6.願離婚率低一些,複婚率高一些,社會治安好一些,國泰民安。
——我不想學壞
(轉載請注明出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