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iphone 待機橫評

iphone 待機橫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23:34:26

從2013年我就開始使用華為生産的安卓機,有些經典的型号如P6、P7,陪伴了我整個高中時光,最後在大學期間停留在V9,直到今天。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我看着EMUI發展到今天。


而今天,轉換陣營。

嚴格意義上,我也算是一個不那麼資深“果粉”。2016年憑借着“高考生特權”買到了真正屬于我的第一款蘋果産品2015 later的MacBook Air,誰知到正是我的第一件蘋果産品為我帶來了第二件——我取得抽獎機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我的MBA上碼出來的。

在此之前,是大事件-喬布斯的離去,《喬布斯傳》賣爆,大緻是那會兒我便開始對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産生好奇。尤其是文中諸多對蘋果産品開發細節的描述,着實增加了不少興趣。周遭朋友一旦更新蘋果設備我便湊上去搶來玩,雖說不算盡興,卻還是樂趣十足。暑假我曾拆機一部幾近報廢的iPhone4s,其内部設計結構極其複雜,卻不留空隙,有着極高的内部集成度和空間利用率,不得不佩服喬尼·艾夫的天才之處——緻敬喬尼,緻敬喬布斯。

因此,我應當是懷着十足的憧憬去做這次評測,主要是作為一個資深安卓用戶的一些心得。

我們先來開個箱吧,直接上圖,大家參考就好。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紅色,同時背面還有PRODUCT RED字樣,非常開腦放,哈哈。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4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5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6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7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8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9

(捆電源線的是一個真皮線夾,最初開機充電的時候想都沒想就把包裝拆了,故配圖時候不得已這樣;“關于手機”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我的開機時間:10月22日;最後一張是随手截圖,最近股票市場可以呀,有人預測牛市将近,不知道是不是前兆)

一、争議不斷的外觀

1、劉海屏

首先我必須承認,從全面屏流行的第一天起,我就覺得它是一個“非剛需”。從電子屏幕誕生的第一天起,我們的視野就局限在這個小方框裡面;到了信息時代,“被局限”的,也就剩視野了——隻要聯網,在不關注顯示效果的情況下,我們足夠獲取任何信息——因此,全面屏的技術也許并不是決定這些本質的因素。

因此我個人并不在乎又多大的邊框,或者說有多寬的劉海,隻要是可以不為我的體驗提供負面影響,我都是可以忽略的。

此外,對于劉海屏的功能性,衆所周知其最大也是幾乎唯一的亮點就是面部ID。經過幾天的體驗,确實面部ID在功能性與便捷性是超過指紋解鎖的,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由于灰塵等其他污穢造成的指紋識别失靈,在面部ID中似乎有着更低的概率。

另外,自從面部識别第一次在iPhone X上出現,網絡上各種國内外牛人以各種硬核的方式破解,印象中至今沒有一位取得完全的勝利。在我的體驗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瞳孔。

我經過多次測試,包括:閉眼解鎖、睜一隻眼解鎖、雙眼不看鎖頭解鎖。結果非常震驚:閉眼解鎖完全失敗、睜一隻眼解鎖和雙眼解鎖證明了一件事:在滿足面部完全暴露給攝像頭的情況下,必須保證瞳孔注視在鎖頭上才能解鎖。

是不是在面部識别中增加了瞳孔識别的算法呢?要知道在很久以前就有廠商将瞳孔識别整合到前置攝像頭識别的模組了,因此在保證算法速度足夠好的情況下,瞳孔 面部輪廓的識别似乎并沒什麼難的,同時具有雙保險——這樣是不是也能解釋,國外牛人就算使用1:1的3D打印面部也無法成功解鎖了呢?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手機解鎖的時刻也是小鎖頭打開的時刻,此時人最想要知道的就是是否成功解鎖,這樣有意無意也會瞥去鎖頭,也即完成了瞳孔信息的錄入。

以上皆為推測,也希望小夥伴們一起讨論一下,畢竟在截止時刻,筆者并未搜索到讓自己信服的相關資料。

2、玻璃“美”學

剛說了邊框和劉海,其實從大衆意見上,蘋果的全面屏并不美。所以在這一段我僅僅想聊一下背面的活兒。

我隻想用一個形容詞“考究”。

網上太多爆料信息,關于背部玻璃使用的相對于前代産品增加強度的各種工藝什麼的,我感覺大家都已經聽煩了,所以我隻想從使用者角度談一談我的一些看法。

最開始是裸機體驗。作為典型的油性皮膚,即使是疏油層都無法拯救,因此在裸機上手後是一種奇妙的粘手感,觸感也不是生硬的玻璃觸感,而是一種綿軟的感受。每晚我都會清理前後面,也很簡單,哈氣&手帕紙 就能搞定。(雖然其中的防水功能實在是想讓我嘗試下堿性清理劑&水洗的清理方式 /滑稽 )

裸機體驗是良好的,或者說如果快遞公司稍微給點兒力我無法怎麼體驗所謂的裸機手感——後續跟進了透明套後,可"美"的隻有鏡頭的玻璃凸起了,我們下一段說。

3、鏡頭

自從iPhone7之後,似乎蘋果真的放棄治療了。以前還是僅僅鏡頭本身凸起而已,現在直接整個攝像模組都凸出去了,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如果說觸地不可避免,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觸地帶來的負面影響才是當務之急:如果性能和美觀無法避免,不如用最具現實意義的處理手段去解決。

在全網首發的評測視頻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設計:鏡頭切腳、凸起玻璃切腳、手機邊框切腳,呈現三點一線,以達到減少觸地直接磕碰鏡頭的概率——物理結構的設計其實非常影響模塊的排布,因此設計師更多可能是想讓這個凸起顯得“不突兀”。

從實際上手來看,其實并不如想象中難以接受——可能這就是蘋果工業設計的一種獨特魅力吧,總是能“強迫”大家接受甚至“愛上”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

二、攝像問題

這一代iPhone拍照最大的特點就是廣角主攝 超廣角主攝的搭配組合,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幾乎看不出改變的前後拉伸。

默認倍率是1倍,最低倍率為超廣角帶來的0.5倍,而最高倍率是5倍。在我的折騰下,差不多研究出了這個“換鏡頭”問題:在顯示0.9時候是最後的超廣角,此刻拉伸到1,則切換為廣角主攝。

實際測量中,在距離物體5-10cm時候,切換鏡頭出現的視角問題非常嚴重,具體對比請看圖:(對比圖由Matlab軟件數字運算後截圖)

在距離物體時候,40-50cm,影響就非常有限了,而且此時畫面包含很多更遠的物體(60-80cm),因此直接對比圖并不客觀;但是仔細比對,可以看到電腦邊緣的輪廓線有一個角度的改變,事實上,這一點在切換鏡頭時刻的屏幕信息殘留中更加直觀,甚至此時放出對比圖都顯得非常不明顯,那麼是否能基本上得出,鏡頭切換在1250px後可以保證切換的順滑和流暢呢?我們不得而知。

對于畫質本身,我的一位老師說:不同的硬件設備還原的結果差異也非常大,因此我将繼續使用Matlab進行較為客觀的數據上比對,以下非拍攝内容皆為軟件截圖:

首先,給大家看一下本次涉及的圖片,分别命名為1、2、3,其中1為1倍,2為0.9倍,3為我的上一個手機榮耀V9在同一角度拍攝的樣張: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0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1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2

可以看到從iPhone中導出的圖片,在導入Matlab時候是180度反轉的(在word裡面編輯時候也是這個問題,在zdm網頁編輯沒有問題),這一點我們後續再處理

然後看一下本次涉及的語句:

Imread(圖片以矩陣形式導入程序)

Imrotate(圖片旋轉角度)

Imshow(圖片導出)

Imshowpair(圖片成對展示)

Imresize(調整圖片大小)

為了照顧沒有接觸過純語句處理圖片的網友,我使用色彩提取語句提取了綠顔色的矩陣,并且導入工作區,直接打開後是0-255的純矩陣的形式,并且對應的圖像顯示為綠色的相關信息(由于在RGB轉換Gary時候綠色占比最大,因此顯示圖像最接近最後的黑白圖像):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3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4

在矩陣中黑色為0,白色為255中間數值為灰度。

然後我們開始相關的操作吧!

首先導入三張圖片,其矩陣大小情況如下::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5

可以看到,iPhone拍攝的照片,即使更換了攝像頭也并未改變圖片像素大小,而且盡管在像素标注上遠超iPhone,V9的成像像素在數字上卻略遜一籌——雖說本次樣張選用結果差别不大,但是兩個手機的發布卻差了3年。

然後嘗試顯示圖像,在此時卻出現了問題: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6

因此調整了圖像大小,使用了imresize語句,同時使用了旋轉語句修複了蘋果照片文件導入時的問題: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7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8

萬事俱備,隻欠比對。首先是1、2的橫向比對: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19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0

仔細看來,在電腦的右上邊緣,廣角攝像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光學畸變,角度成以中心為焦點的輻射狀變型,以及在左邊緣,由于更換鏡頭造成的角度改變,造成的角度變化。為了更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将“montage”去掉,就是這樣的效果: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1

雖說由于放大倍數造成了肉眼可見的變化,但是角度和畸變還是非常明顯的。

以上是50cm以下的測試結果,接下來帶來10cm以下的測試。

操縱語句與上圖基本一緻,直接出結果:(左圖為主攝)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2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3

但有意思的是,這次成像雖說像素一樣,文件大小(超廣角成像略小)卻差了1m左右,占比40%——本人并不是專業人士,因此無法解釋這個數據上的差異。

最後曬一點拍攝的圖片吧,主要是近期要評測的耳機器材,還有本校的一場校園劇,主演、導演、編劇為我的恩師,家電論壇的版主 殘劍831.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4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5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6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7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8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29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0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1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2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3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4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5

三、聲音播放方案

終于到了我的老本行了。這一次我将站在面向廣大用戶而不僅僅是一個發燒友的角度。因此一切從簡,描述作為用戶的直觀體驗。

1、外放

很驚人的是,蘋果的外放一直以來是值得稱道的。從聲音的解析來看,蘋果揚聲器能夠基本分離文件中的樂器和人聲,同時聲音密度有一個不錯的表現,可以說做到了一般便攜揚聲器的“體積小、能量大、聲音好”的基本需求。

在實際使用中,尤其是橫屏狀态下,我聽到的聲音似乎不止從底部的揚聲器導孔中發出,還有聽筒輔助發生,不會像以前的手機,橫過來就是一隻耳朵能聽。這樣基本能達到雙聲道的效果,聽起來感覺非常自然。

2、佩塞

EarPods作為iPhone佩塞由來已久,也算是消費級耳機的常青樹,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蘋果在音頻領域的經典——上上次首創了半入耳式的腔體結構,上一次成熟地将解碼耳放模組整合到耳機接口中。

這一套佩塞的定價在223元RMB,事實上确實物有所值,無論是聲音上還是功能上。

EarPods的直接升級可能就是AirPods了,繼承了外觀,功能上有了絕佳的體驗——反觀有線耳機在這樣的背景下确實容易失去光輝。

然而作為一個發燒友,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3、耳放線

本次推薦的耳放線,是來自“牆内開花牆外香”的極具實力的國産品牌——IKKO的Zerda(小尾巴)。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6

早在Zerda開發的時候,我就和其開發人員聊過lighting接口的聲學可能性,結果也是預料之内——lighting接口隻能支持數字輸出,因此必須經過外置解碼轉換成模拟信号——這就是佩塞EarPods的厲害之處,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過其中體積極小的解碼放大芯片。

可是問題在于,既然都要接入解碼芯片,為何不直接使用高質量的芯片,增加可以配合更加高質量的耳機的可能性。

拿到手機的第一刻,我就找羅總購買了一條小尾巴,此前試聽過,推力很大,底子幹淨。

本次搭配的耳機也是IKKO第一階段的兩位當家小生:OH1&OH10.

OH1是一副低頻量極其充足、中低頻質感與高頻延伸十分上乘的耳機,同時在煲機超過60小時後達到最佳使用狀态——在Zerda下,聲音似乎跳開煲機直接達到最佳狀态的聲音,低頻凝聚和回彈更加自然、擴散和包圍更加妖娆,高頻質感更加清澈。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7

OH10的特點和OH1似乎相反,以密度極大的中頻、以及排布規整的聲場為特點,這樣的聲音風格非常适合一般流行樂的高素質回放以及古典音樂的表現。搭配Zerda之後,打開了高頻和低頻,使得三頻排布更加規整,同時在還原極高頻和極低頻時候,基音的表現有不錯的效果——整體上講,提升後高低頻對中頻的補足更加值得一聽。

iphone 待機橫評(個人評測暴風雨前不甯靜)38

此外,Zerda的小紅燈并不是簡單的指示燈,而是光纖輸出——據悉是目前最高規格的輸出,可以嘗試搭配桌面台式解碼耳放一體機,可謂直接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本段配圖為此前拍攝的c口線,而本品lighting口有着MFI的認證,不會損傷機器,請大家放心)


四、體驗完整的生态

在開頭說過,我已經算是長期使用了MBA作為生活工作的電腦,但是例如iCloud類的生态産品。

本次我花了大量時間校對、同步手機端和Mac端的賬号密碼,但是一旦搭建了良好的鍊接,我可以在随時随地提取本該在電腦端的文件信息——這對于辦公、出差的高效率作業簡直是一個質的飛躍。

同時,沒事幹我會在電腦上使用iMovie剪家庭錄像,令人驚訝的是這次的iPhone自帶iMovie,同時根據iCloud自動同步數據,這使得我的這一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pages、numbers、keynote的加入,使得編輯文字、數據可以随時随地,同時在遇到緊急外出,不見得必須停下手中的工作。

五、總結

在描述對“生态”的體驗中,我使用最多的詞:效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蘋果生态總會有那麼一兩個核心,在我的認知裡,就是“聯系”和“效率”。

應用程序和軟件之間聯系,硬件與設計語言的聯系,科技和藝術的聯系,家庭、工作和個人的聯系。

軟件使用的效率,硬件配合的效率,數據處理的效率,人機交互的效率,實際應用場景的效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了iTunes的高質量音頻提供,我們習慣了IOS緻簡即緻繁的邏輯語言,我們習慣了Siri作為生産力助手,我們習慣了最舒服的人機交互。

我嘗試使用很多理由,讓我的生活中離開蘋果的産品、蘋果的影響、蘋果的一切。可是命運總能把我拉回到一個奇怪的境地,這就是我和蘋果的獨特緣分,隻可以越陷越深。

這一次的體驗,仔細想來淚流滿面:我使用了前所未用的手段幫助我做分析、理思路,編輯原稿的時候也真正體驗到來自蘋果的生态優勢,感慨萬千,不勝榮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