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是一個鐵血大争的時代,那時的人”凡有血性,皆有争心“,因鐵器的出現,生産力大幅度提高,人與人,國與國的競争更加激烈。因此思想的碰撞也更加激烈,有了百家争鳴的局面,而儒、墨、道、法四家被稱為先秦四大顯學。
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時代,是法家、兵家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名士(相當于現在的專家),談到富國強兵,無不開口言變法,閉口說強兵。各國國君,但見儒士,紛紛尊其位,聽其言,不行其策。為何如此呢?大家都知道大争之世,用拳頭說話,用儒家那套就是要身死國滅啊。但是儒士掌握了話語權,你不尊他,聽他,他就會到處說你壞話,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老孟子那句”望之不似人君“可讓魏襄王在諸侯中丢盡了臉面。
漢武帝取得最高權力後,他采用了董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地位開始一家獨大,掌握了所有的話語權。但仔細研究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治國方略都是”外儒内法“,統治者宣稱以儒治國,但與儒同行的是各朝各代都有法律在運行。儒法本冰炭不可同器,卻在道的作用下相輔相成,成了治國大道!
獨尊儒術
後世儒生沒有忘記戰國時代儒家尴尬的地位,于是就大肆抨擊法家學說,将法家思想描述成殘暴虐民的統治秘術。馭民五術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所謂的馭民五術是指:壹民術,弱民書,疲民術,辱民術,貧民術。筆者不才,作為法家後學,将一一批駁如下。
一、壹民術
儒士們口中的壹民術又被稱為愚民術,簡單而言就是統一民衆的思想。且不論儒士們沒有深刻理解法家”壹民“的真實含義,就單說統一民衆思想何錯之有?一個家庭要有一個主心骨,不能人人意見不同,還無法統一意見;一個國家要有一個主流思想,不能用數十種思想來指導國家。統一民衆思想,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在做,且永遠在做的事,這是治國必須要有的。
《商君書.壹言》治國者貴民壹,民壹則樸,樸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富者廢之以爵,不淫;淫者廢之以刑,而務農。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亂,能殺力而不能抟者必亡。故明君知齊二者,其國強;不知齊二者,其國削。
商君口的”壹言“有兩層含義:其一、民衆取得名和利的途徑必須單一;其二、民衆的思想必須得到統一。商君深刻地洞察了人性,他知道人生而好利,死而慮名,要讓人齊心協力做一件事,就必須用名和利去誘導他們。老百姓從國家這裡得到的名與利途徑隻能單一,不能有多個途徑。得到名利的單一途徑就是依法行事,隻有依法做事,才能得到國家的賜的爵位與土地财富。
耕戰是秦國基本國策
如果百姓從國家那裡得到的名利有種途徑,那麼百姓就不會守法。比如儒士遊說國君得名,隐士預言國運得利,商人炒作商品得利,俠士殺人得名利,那麼百姓就不會守法,而是去當儒士俠客了。古代重農就必須打壓商業,因為農民辛苦而商人輕松,不打壓商業,農業就會荒廢!
一國之民必須思想統一,比如依法行事才能得名利,需要全國人民都認同這種做法才行。如果有的人認為儒士博學就當得名利,俠士勇武過人也當得名利,隐士志向高遠也當得名利,那麼這個國家就十分不好治理了。國家鼓勵耕地和從軍,但是有人認為耕地最苦,當兵最險,就不支持耕戰,那麼國家的耕戰政策就無法落實。
商鞅變法
最後翻譯上面那段話如下:治國者最重要的是讓人民守法,百姓守法就淳樸,淳樸的人就會安心種地,安心種地的人就會勤勞,勤勞的人就容易緻富。讓有錢人出錢買爵位以消耗他的财富,他就不會奢侈;放蕩不羁,行為乖張的人施以重刑,他就會老實去種地。能集中民力卻無法使用民力,那麼國家會亂;會使用民力卻無法積聚民力,那麼國家會亡。因此如果國家能協調聚力與用力,那麼國家就會強大;如果國家不能協調聚力與用力,則國家必衰亡。
二、弱民術
儒士不作深刻研究,隻從字面上理解”弱民“,認為弱民就是讓人民變弱,這樣人民無法反抗朝廷。事實上法家的弱民根本就是那個意思,法家的弱民是指削弱百姓不守法的本性。人生而自由,然在社會上會有很多條條框框約束人,目的是為了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進而保障每個人的自由。一個人如果追求絕對自由,那麼他永遠不會自由;人人都追求絕對自由,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崩潰。
嬰兒是沒有規矩的概念的,他是在成長過程中漸漸會學約束自己的。一個人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但是一百個人在一起生活就要有規矩。人有不守法的本性,因為不守法可以讓他更自由;所以儒家才說”君子慎獨處“!一個法治國家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君子,必須要強制人們自覺遵守法律,因此削弱百姓不守法的本性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自由與規則
《商君書.說民》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合而複者,善也;别而規者,奸也。章善,則過匿;任奸,則罪誅。過匿,則民勝法;罪誅,則法勝民。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故曰: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
上面一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用仁義之人執法,則百姓喜歡用關系網處事;用守法之人執法,則百姓喜歡用制度辦事。今天不犯法了明天繼續犯法,這是仁義之人執法;今天禁止他犯法了,明天他就不犯法,這是守法之人執法。表彰仁義執法者,那麼犯法的事會被隐藏;任用守法之人執法,則犯罪之人必受懲罰。有罪不罰,那麼百姓戰勝了法律;有罪必誅,則法律戰勝了百姓。百姓戰勝了法律,國家必定動亂;法律戰勝了百姓,則國富兵強。因此用仁義之人執法,國家必定動亂至衰弱;以守法之人執法,國家必定被治理且越來越強。
自由不是無限的
羅蘭夫人在斷頭台上發表了著名的遺言: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三、辱民術
儒士認為法家的辱民術主要有兩點:其一、讓百姓無自尊無自信;其二、教唆百姓相互之間檢舉揭發,終日生活于恐懼氛圍中。這是儒士天真的想法,認為治理民衆主要靠道德感化,最好是化地為牢,割發代首這樣的刑罰最好了。法家提出的是重刑重賞,且不分人是善是惡,是賢是不肖,有功還是有過,隻要犯了法,必重刑竣法伺候。
《商君書.說民》故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于其治者。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于其亂也。故重輕,則刑去事成,國強;重重而輕輕,則刑至而事生,國削。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殺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王。
法家提倡輕罪處重刑 ,重罪處死刑,最終達到天下無刑的境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讓犯罪成本無限增大,讓大家都不敢去犯罪,這樣天下就沒有罪犯了。如果重罪處重刑,輕罪處輕刑,那麼小犯罪不可杜絕,大犯罪就更無法杜絕了。給輕罪處重刑,那麼天下無犯罪,治理的效果達到了,國家會越來越強。重罪處重刑,輕罪處輕刑,雖然刑罰用上了,但是犯罪會越來越多,國家會越來越亂。
刑罰本為罪犯而生
一個人十分勇敢,那麼賞給他想要的,此人必為國效死命;一個人如果十分懦弱,那麼施加給他最怕的刑罰,他就會變得很勇敢。膽小的百姓變得勇敢了,勇敢的百姓變得不怕死了,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無敵于天下了。
儒士認為給犯人施加肉刑,是對犯人的侮辱,比如刺面、割鼻、斬手足等。但是不懲惡如何揚善?人性如海,邪惡無底限,善良無上限,對付惡人應當采用酷刑。話說白了,你守法護法,何懼酷刑加身!
孔子深谙治國之道,他曾如此對子貢解釋為何在街上倒灰要砍手砍腳。孔子說:在街上倒灰,容易引發三族械鬥,這樣會死很多人,因此對倒灰可以用刑。人們害怕受重刑,但是不在街上倒灰很容易。隻要做到容易做到的事,就可以避免重刑,這就是治國之道。
不違法,何懼處罰?
《韓非子·内儲說上》:殷之法,刑棄灰于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無離其所惡,此治之道。"
至于說鼓勵人們相互檢舉、揭發犯罪之人,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對于犯罪之人,不能包庇,那怕犯罪之人是你親人、朋友!如果為了親人、朋友而包庇罪犯,那麼就是對不犯罪之人的傷害。人們相互監督、檢舉罪犯,那麼就沒有人敢去犯罪,這樣國家就得到更好的治理了。
四、貧民術與疲民術
儒士們說貧民術就是: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财,使百姓人窮志短。疲民術就是:為民尋事,讓百姓疲于奔命,使民無瑕顧及他事!
讓百姓變窮就是貧民術,我想任何一次變法的目的都是富國強兵,要富國必然得先富民。讓百姓疲民奔民,那麼百姓如何安心從事農業生産,不從事農業生産,如何變富?把百姓變窮,讓百姓疲于奔命不是變法的目的,更不是法家的主張。
《商君書.更法》篇就說了:法者所以愛民,禮者所以便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立法的目的是保護百姓,制定禮儀的目的是方便行事。
法者所以愛民
法家主張讓農民變富,讓士兵有地位,讓五蠹變窮,讓五蠹疲于奔命。那麼所謂的五蠹是指誰呢?五蠹就是:學者(儒士)、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遊俠)、患禦者(逃兵的人)、商工之民(商人、娛樂明星)。蠹的含義是蛀蟲,五蠹就是五種國家的蛀蟲,打擊國家的蛀蟲不能算是貧民或者疲民,隻是通過打壓手段,讓這五種人變成農民或者士兵。
僞學者、假專家
《韓非子.五蠹》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 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禦者,積于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馬之勞。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yǔ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内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我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法家将儒士列為五蠹之首,因此儒士千搬指責法家,生搬硬套創出”馭民五術“來抹黑、诋毀法家。馭民五術本不值一駁,但是這種說法蒙蔽幼稚,欺瞞無知,還廣為流傳,影響極為惡劣,不得不批判它
以現在的眼光看先秦法家思想,雖有一些不符合當前發展趨勢的思想(比如打壓商業、輕罪重刑等),但是其理論還是有現實意義,乃治國之大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