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6-26 23:08:19

婚禮中有聘禮,實際并非現在才有的。這種“習慣”由來已久,可以直追上古時代。婚姻 之制度形成與服務婚與買賣婚之後,而聘禮恰是買賣婚的遺迹。上古是隻講究婚姻的,而無夫婦之說,不信你看《白虎通義》就說,上古的人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古人結婚非常有趣)1


什麼叫服務婚?

因上古之時,農業初興,而農業恰是個瑣碎的活,它本身是起源于搜集的,比如,搜集種子等。這種輕松的活,最先是女子擔任的。則女子經濟權愈來越重,則成母系社會。而男子是無财物(或者很少),隻有勞動力,所以隻能依附于女子,就像現在的上門女婿一樣,他們需要加入女氏部落。這就叫服務婚!所以,那時候的家務(純家務)和公務,都是女子主持的。那是女子的黃金時代。

什麼叫買賣婚?

農業 越來越發達,活就越來越重,男子勞動力自然占上風,漸而男子主導經濟權,女子則變為輔助。生活好了,社會分工漸而明确。個人私産就興盛。男子翻身了呀,自然就不甘願再做附屬,可以用财物補償自己的“自由”,甚至可以“抱得美人歸”。這就變成了買賣婚。女子的黃金時代,再也沒回來。

但這種“習慣”,漸漸發展為了後世的聘禮。很多“習俗”影響至今。

一 .聘禮的最初,非常有意思,也有意義

古禮中,把這個聘禮叫“納征”。

《禮記·内則》如此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也就是說,交過聘禮的,才算是妻子,私自談戀愛好上的,隻能做為妾。所以,聘禮實則變為一種“規則”或者“象征了”了。

《曲禮》是這樣說的——“買妾不知其姓則蔔之”。那麼妾也是可以買的,隻是給錢而已,徒具形式,跟利益沒關系(氏族的利益)。

但這種最初的婚禮,屬于習慣,傳到後來的,漸漸成為約定。這種約定,記載在《儀禮》這本書中,其中《士昏禮》(昏通婚)記載了六個步驟:

01 納彩

什麼叫納采?就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去求婚。

02.問名

因為這種相互之間是不知道名的(姓是知道的,姓在古代婚姻中很重要,因為有同姓不婚等限制)。

當然,這個步驟需要女方同意婚事之後,再去問你們許婚的是哪一位姑娘呀?因為納采的時候,隻是向對方的的氏族求婚,并不是指定了哪位姑娘。

03.納吉

女方說了說了是哪位姑娘之後,男方并不先準備迎娶,要先去宗廟蔔一下,看看是不是吉,蔔完之後,無論是兇是吉,都要派人告訴女方。如果是吉,則進行下一步。。

04.納征

納征,也叫納币,相當于後世的給彩禮了。但他們的東西主要的并非錢,而是玄纁束帛以及俪皮。

玄纁,玄,指的是衣服,青黑色的衣。纁,赤色和黃色合起來就是纁,指的是裳。在那時,衣是衣,裳是裳。叫玄衣纁裳。

參見《周禮·王之吉服》,其中說:“知玄衣纁裳者“。《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概取諸乾坤。’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合),即是纁色。”

俪皮,是兩張鹿皮。

05.請期

這就相當于後世的定結婚日子。當然,需要選擇吉日,就像我們現在也翻老黃曆一樣,他們有他們的辦法。但女方不能定吉日,由男方來定。

然而這并不是說權利全部在男方。女方的意見也要問的,男方定了日子之後,要三請于女氏,也就是要問三次,問女方同意否。

那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女方不同意呢?或者不肯定呢?

女方會告訴男方的。不肯定,就再商量。

肯定了之後,進行下一步 。

06.迎親

這就是重頭戲了。非常有意思。

迎親需要男子(新郎)親自去的。執雁而入。為什麼要拿雁呢,這是因為遊獵時代的遺留,獵人帶雁給禮物很正常啦。所以後來有一個詞叫“鴻雁傳書”,還有一個詞叫“鴻雁傳情”,雁就是傳情之物了。

也不是拿着雁直接進去,而要揖讓升堂,再拜祭雁。再次揖讓的意思,後續動作相當于尊重愛神的意思。

這些做到位,女子的父親才會帶着新娘出來,交給新郎 。新郎帶着新娘出門。

新娘入車。

這一步後面很關鍵。新娘登車之後,新郎要親自駕車,但也隻是做個樣子,車輪轉三轉之後,新郎就下車走啦,有專門的駕車的人去做“司機”。

新郎于是急忙往回返,要在門口等待新娘到來。新娘“婚車”到了之後,新郎要作揖請進來。

如果新郎沒有親迎,那麼三個月之後,新郎要到舅姑那裡去說明一下。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古人結婚非常有趣)2


這個三個月很重要,非常重要。隻有一種情況,就是新郎突然不滿意新娘,所以不親迎。那你不滿意,也做不了主。要在三個月之後,去跟舅姑通氣。舅,指的是男方父輩,姑是男方母輩。要由他們決定要不要這媳婦兒。

孔子是極其贊成新郎要親迎的,墨子這一派,完全反對。當然,墨家是專門反對儒家的,他們在《墨子·非儒篇》裡面專門說儒家的不好。

以上這些步驟,叫作六禮。

整個結婚過程要全部完成的。

那麼三個月為什麼重要?

因為——

二.古代婚禮實則沒那麼嚴格,三個月後,才能判定婚姻是否成立

其實古人不是非常刻闆的。也留了很多人性的地方。在新郎親迎之後,他們也是要舉行“婚宴”的。

這個在新郎親自把新娘迎進來之後的當天下午。步驟是,共牢而食,合卺( jǐn )而酳(yìn )。

古人宴會吃飯,不像現在這樣一群人吃一桌,而是每個人一份,豬牛羊三個必須每人一份。但男女結婚了呀,他們不能分開吃,要共吃一份。

這就叫“共牢”。

一個 瓢破開,分為兩瓣,一人用一半,裡面盛酒。這叫“合卺”。但是兩個人都不允許多喝,所以要“酳”,就是少喝點(少飲),這個就叫“合卺( jǐn )而酳(yìn )”。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古人結婚非常有趣)3


為什麼要合卺?這是合體的意思,為了表示同尊卑。一向人們以為,古代妻子沒地位的,實際上“妻”就是“齊”的意思,平等。妻跟夫是同尊卑的。

這是迎親當天。

第二天,新娘要見舅姑,舅姑實際上就是公婆,舅是父輩,姑是母輩。很早的時候,隻論輩行的。稱呼統一。就像英語裡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都叫 uncle。這叫“贊婦見于舅姑”。

第三天,舅姑(公婆)要親新娘吃飯。這叫“舅姑共飨婦”。

這三天過了,才能算禮成。

禮成之後,身份完全變換。走的路都不一樣。古人院子裡走路,各有各的路。那時候以右為尊,那就是東邊。東邊這個道一般是一家之主,也就是舅姑或者公婆走的。外人(賓客)進來或者沒身份的走左邊(西邊道)。

那這時候,舅姑要去走西邊了。這叫“舅姑自降西階,婦降自酢階”。

意思是,這個家以後你做主了,家事交給你了。舅姑反倒變成“客人”了。

當然了,前面說過三個月的事情,也就是公婆(舅姑)要滿意了才有這個動作。這叫“著代”,或“授室”。

還有一種情況是,男方父母不在。那麼,三個月後,新娘要去宗廟聽判定。如果新娘沒有去宗廟。那很麻煩的。她如果去世(也有意外,比如疾病去世),那麼是要回娘家那邊的祖墳的,婆家的祖墳不會葬她的,意思是她并沒有被認可為妻。

《禮記·曾子問》:“女未廟見而死,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

諸侯的操作方一樣,這個記載在《公羊傳》裡。而且《公羊傳》非常明确地說了“三月”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三個月?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古人結婚非常有趣)4


因為古人覺得這個一下子判斷不了一個人,必須給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認識這個人,人品、道德之類的。這叫“别貞信”。

所以,古代的這個婚禮,不是嫁過去,辦完酒席就算成功了。是要給三個月“磨合期”,之後才能成立。

那麼問題就是,三個月之内,覺得不合适呢?

按照禮的所謂規定,這三個月中如果不合适,從而分離,那麼這等于沒有結婚,婚姻不成立。

古人早起結婚、離婚,也算是比較随意的。

三.丈夫并不能真正的做主

一般人認為,古代人們結婚,這個丈夫有很大的權力,女子沒有地位。

其實男子并不能完全做得了自己的主。那時候的婚禮,是為全家族打算的,這也是一種遺留的影響,我們現在結婚,雖然說婚姻自由,但是七大姑八大姨、父母總是必須要摻和的。

古代家長的權力更大。《禮記》就說了,如果男子覺得媳婦不錯,但父母不滿意,出。

出就是,讓女子回去,不要了。

如果男子覺得媳婦兒不好,但是父母覺得兒媳婦孝順啊,那父母會說,别鬧,好好過日子吧,這是個好媳婦兒,你娶了她這輩子有福氣。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辱。”

什麼叫“甚”,就是很,哪怕男子非常滿意這妻子,父母不滿意,男子也沒辦法。

所以,這個妻子是不是很合适,主要是看“順不順”,也就是孝順不孝順。規則要求,“順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後當于夫”。(《昏義》)

孝順公婆第一位,能跟家裡其他人和睦相處第二,丈夫的感受,排在第三位。因為,這種順和的妻子,能夠“審守委集蓋藏”(管好家事兒),還能“内和理”(主持團結),内合理,家才能長久。

所以,丈夫的權限不大。所以,需要三個月的觀察期。


古人娶老婆的忌諱(古人結婚非常有趣)5


總結:

總之,古代結婚的影響,遺留到現在的非常多。它絕對不像我們現在講究的兩個人快樂就可以談婚論嫁。但很多習俗還是遺留到了現代婚姻。比如,一些有趣的遺留,女子出嫁後,娘家是要哭的(女子也要哭)。古人的做法是,女子出嫁之後,家裡三晚不熄燈,是悲思離别的意思;娶了妻子的男方家,“三日不舉樂”,就是新娘嫁過來這三天你不能高興地沒邊兒。因為新人融入,要首先仔細考慮如何為家做打算,“思嗣親也”。而且,兒子長大了,能娶妻了,也就是說父母已經老了,這是一個悲傷的事情,不能太高興 。《曲禮》甚至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而我們現在結婚也要走很多儀式,聘禮也還是存在的。

但古代婚姻,是家族性質的。沒有什麼個人價值在裡面。然而,這影響仍然是很深遠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