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2:46

前言:

古代的文人好像對“化得身千億”情有獨鐘,陸遊說:“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柳宗元說: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隻不過,陸遊的“化得身千億”是因為喜歡和癡愛,所以不願意錯過每一朵花開;而柳宗元的“化得身千億”是因為眷戀和想念,是貶谪之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雖然柳宗元和陸遊都是官場中的失意人,但是,相比于陸遊可以安居山陰老家,柳宗元就顯得要悲催許多,屢遭貶谪,羁旅飄零,客死異鄉,故鄉隻在詩中夢裡。

如果說柳宗元初貶永州,還能“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那麼十二年後再貶柳州,則隻能寄希望于“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因為,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到心心念念的長安,再也享受不到家人先做燈火可親的溫馨場面。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柳宗元一首脍炙人口的思鄉小詩)1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斷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唐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簡譯:

海邊高聳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劍的鋒芒,到了秋天處處都能割斷人的愁腸。

如果能将此身化作萬萬千千身,定要将其散落在每個峰頂,來眺望遠方的故鄉。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柳宗元一首脍炙人口的思鄉小詩)2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對故鄉深切思念之情的七言絕句,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含冤遭貶的憤懑不平之意。

詩的首句寫登臨所見的景色,次句觸景生情,抒發去國離京故土難回的離愁别緒。

海山多奇峰,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是廣西的地域特色,也是其特有的獨特風光,所以詩人說“海畔尖山似劍铓”。

但是,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對于他這個荒遠之地的逐客來說,那“尖山”和“劍铓”卻是如此的觸目驚心,有刺人心腸之感。

春風起時,在永州,他“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秋天到時,在柳州,他又要被“秋來處處割斷腸”。

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永州不是終點,柳州還要繼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命運加在他身上的挫折和苦難,好像怎麼也望不到頭,如何不令他觸景傷情,悲憤難抑。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柳宗元一首脍炙人口的思鄉小詩)3

詩的三、四句是全詩情感的升華,對于廣西的山形韓愈曾詩曰“山如碧玉簪”,而在柳宗元的眼裡,自己就是這一座座高聳的山峰中的一員,高高矗立,隻為能望到遙遠的京都和故鄉。

久别的人盼重逢,隻是,那一個“”怎麼看遍故鄉的山山水水,且這一腔深情也不足以表達千萬分之一,于是,作者突發奇想“若為化得身千億”就能“散上峰頭望故鄉”。

巍巍群山,高高矗立,每一個山巅之上都有一個自己,每一份思念和牽挂都能有所回應,那将是多麼令人歡喜,深切的思念之情,就這樣在作者的筆端被準确而具體地傳遞出來,真實感人。

這是一首登臨寄懷之作,觸景生情,寓情于景,語言淺顯,情感真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柳宗元一首脍炙人口的思鄉小詩)4

寫在後面:

唐順宗永貞五年(公元805年)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等永貞骨幹均被貶到遙遠的邊地,十年之後,也就是唐憲宗元和五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奉召回京。

诏書許逐陽和至,驿路開花處處新。”本以為苦盡甘來,終于可以大展拳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了,豈料,一月奉召,二月歸來,三月又再度被貶,這一次是更為偏僻遙遠的廣西柳州。

迎接他的是“瘴江南去入雲煙,望盡黃茆是海邊。”,而他将要面對的則是“如何望鄉山,西北是融州。”,地處南荒,環境惡劣,不知歸期何日,字字句句,讀來實令人深感震撼。

從永州司馬到柳州刺史,名為升遷,實為外放,年華漸老,回歸無望,壯志難酬,滿腹憂思,唯有臨風怅然。

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就作于這個時期,一個秋高氣爽的秋日,其好友浩初上人(上人是對和尚的尊稱)從臨賀到柳州探望他,二人一同登山觀景,觸動情懷,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脍炙人口的七絕,以寄托對故鄉和親友的思念之情。

柳宗元的冷門相思詩(柳宗元一首脍炙人口的思鄉小詩)5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