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導師帶新人時,第一步總會讓他們寫複盤。為什麼要寫複盤,複盤的好處是什麼?作為一名交互設計師,該如何寫好複盤?作者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曆,與你分享他對複盤的一些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交互設計師應該怎麼進行複盤?以及應該都複盤寫什麼内容?
一、我對複盤的理解我工作的第一年,因為是新人,給我的工作都是一些細碎且基礎的工作,說白點就是“工”,隻要你花時間,甚至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完。開始還開心每天沒壓力,時間久了就開始莫名恐慌,發現自己沒任何成長。
于是就和當時的導師訴說,我非常清楚得記得我的導師給我的回複:就算簡單的事情,在做完後你也可以複盤,總結經驗,将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到你當時能力下的最好就非常牛逼了。
這是我做設計師來第一次知道複盤這個詞,而經過了4年的工作,我對複盤有了更深的理解,即:感觸 > 經驗沉澱的過程,即回顧你做的某個事的過程,然後針對該過程遇到的問題(流程、需求理解、溝通……)進行分析總結,以及如果再做一次你會怎麼做?是否能夠沉澱成經驗?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之前跳槽面試的時候,一開始面試我都沒錄音,在1個小時面試後,因為疲憊直接葛優躺,到後面依靠記憶很難對這場面試中我的回答,面試問題進行整理。
這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以至于我在後面每場面試都會記得錄音,這樣我就可以根據錄音一段段的總結不足,嘗試不同的方式講述,這個方法對我非常有用,在經過2 3 次這樣的總結後,我後面的面試回答變得更加遊刃有餘。
你看這個事情其實就是 感觸>經驗沉澱 的過程,沒錄音造成的後果讓我感觸到記憶力流失的速度,以及對我的總結造成不便,所以我後面每次就很記得錄音。面試是這樣,換到别的場景也一樣,向同事請教問題、彙報、演講等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記錄。
所以你看,這就是感觸的力量,可以讓你記憶深刻,就和看書一樣,可能一本好幾年前讀過的書,内容幾乎忘記了,但是卻可以一直記得讓你感觸的片段、句子。
複盤也需要這樣,我認為複盤中最關鍵的點是回憶整個過程讓自己觸動的點,而不是一開始就去照搬他人的對于複盤的流程,上來就注重形式。
這個觸動點可能是一個很基礎的設計改動、設計方法、甚至是工具的使用,觸動點不管大小,把它先寫下來,因為根據能力圈法則,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的,隻能是在自己現有基礎上一點點往外擴,所以找到觸動點就是我們向外擴的一個很合适的契機,因為産生了觸動,就可以讓自己對認知圈邊緣的知識進行關聯,這樣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二、複盤究竟何魔力,以緻于導師們都提倡新人複盤?
1. 提高自己個人能力
剛剛我也說了,複盤便于我們對自己做的事情的一個總結。
當然這個總結有正向和負向的,正向的總結不僅可以激勵到自己,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外,還可以讓自己總結成功的經驗,一旦後面有類似的案子我們可以立馬複用;負向的也很好,這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自我挑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以一個全局的視角去看待當時自己的問題點,反思當時自己為啥這樣做?為啥沒想到最終的方案?反思後往往變成了自己寶貴的經驗。整體而言,複盤最終的結果往往可以幫助我們 提高個人能力,這個能力包含了:
設計能力:初稿的設計方案和終稿設計一般都會有較大的差異,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來可能是自己當前的設計敏感度可能還不夠,沒想到更适合的方案;二來也可能是業務原因,選擇了最适合當下業務的方案,這個方案從純設計上來說可能不是最好,但綜合是最合适的。
這個設計師應該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用戶體驗和業務商業上的平衡點問題。多複盤幾次就能夠更好的在兩者間更快速的找到平衡點,這時你會從追求極緻體驗到追求合适業務設計上進行轉變,我認為這是逐漸成熟的表現。
溝通能力:溝通上的問題我覺得是每次項目上都會發生的問題,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大家理解都不一樣,一不小心就理解偏差導緻後面全偏了,然而通過複盤,你可以可以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就喜歡私聊,然後出問題就甩鍋,然後這個鍋就到你頭上(鍋從天上降)。
經曆過後,你可能就有經驗了直接群聊,杜絕私聊,哈哈哈哈哈~ 關于溝通上的問題可以看我以往的這篇文章:《誰說菜鳥不會需求溝通》
2. 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價值的量化
通過複盤可以将整體設計上線後的結果進行整理,可能會有數據、用戶反饋等結果,這些量化的結果可以非常直觀的感受到你做的這個方案量化的價值成果;如果後面的數據反饋不好,也可以反推到設計進行不同方案的探索并驗證。
3. 為後續作品集做準備
這點我認為好重要呀,因為如果你沒複盤,在準備作品集的時候,一來,記憶太久了,很多背景、原因、更深次的細節等都會忘記;二來,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翻之前的稿子及優化前的稿子,甚至還不一定找得到;三來,有時候很多案子的結果都是在群裡同步,若當時沒有整理好,過了半年 1 年的想要去找,相信我你肯定會遺漏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有複盤的習慣,每次項目的資料都整理好,等到做作品集的時候可以輕松非常多!非常多!非常多!
舉個例子:我入職的時候,我的導師就要求我每兩周就要做一次複盤,還是要做成ppt的那種,還要排版啥的,我當時做的時候很煩,很累,感覺沒必要,但是當我整理作品集的時候,我直接打開那些文件,發現可以直接拖過來,做些調整就可以了,非常快速。
三、那交互設計複盤怎麼做?都寫什麼?
1. 回顧
在項目結束後的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逐漸開始複盤,因為這個時候剛做完項目,很多實操和做法原因等都是最清晰的,也記得最清楚。而回顧主要是對整個項目的預期目标。預期目标主要是要理解清楚當時做這個項目的原因是什麼?做這件事是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成果?
例:之前做的一個B端的項目,一開始複盤的時候就像是流水賬一樣将自己做的設計全部鋪上去,最後導緻沒有一個主線進行出串聯,最後重新沖背景和目标出發抽象出一下兩個核心點,到後來所有的優化内容都是圍繞這兩個來的,這樣你整體的内容就能夠站得住腳,因為都是從這兩個點得來的。
2. 整理問題并分析原因
這裡的整理問題包含兩個方面:
① 産品本身存在的的問題:因為我們出的設計方案必定是為了解決實際業務中的某個、某些問題,所以我們在複盤的時候需要提取出我們核心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分析現有的産品為啥會有這些問題?是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
如:支付相關的優化可能是要整體解決支付安全和支付效率體驗這兩大問題。
② 自己過程中的問題:在回顧完預期目标後,我們可以将全部過程稿平鋪出來,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每次的變化,以及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去分析每次之所以這樣優化的原因是什麼?可以回顧當時其他人提出的建議等,這其中的問題可能會有:布局問題、模塊比重問題、感覺重點不夠突出、流程問題、表現問題……那麼每個問題都可以去分析原因。
如:布局問題,自己畫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信息權重?是否考慮到閱讀習慣等,這次犯了這個錯誤,可以回顧下自己畫稿,是完全沒有這個意識?還是沒有基礎的闆式規則基礎?
完全沒有意識:讓自己養成看到某些競品的時候就去分析頁面,在打車的時候,看到打車的頁面是怎麼做?DD和高德和曹操等其他的頁面差異點在哪裡?哈哈哈哈哈 讓自己養成職業病!
沒有闆式知識:可以看看闆式設計、設計師需要懂的排版技巧等書籍,至少看了之後能夠很快得擴充自己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相信我,這種發現了自身問題,然後尋找方式去解決或補齊短闆的方式很有效!至少比憑空沒事就去看有效,因為這是你自己經曆到的,當看到相關的解決建議的時候你的腦中就會很快浮現出你當時做的不好的排版,這樣的關聯可以加強你的記憶~多練幾次,根深蒂固。
以下是我的建議:
① 剛剛說的有很多版稿子時,每次的改動建議可以記錄在稿子旁邊,便于我們回顧以及清晰上一版稿子為啥不好要改。如:
② 做案子過程中他人建議,或者你當時的頓悟請立馬找個地方記錄下來,方式可以自己定,我就很簡單的放在excel表格裡面,按照時間順序往下排,這樣你随時去看,都很有警示作用~
3. 總結并沉澱經驗
總結也是也是一樣,一個是針對案子本身,另外一個是針對自己。
針對案子:這邊需要寫的是在上一步中你發現案子中的問題,你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了這個問題?是通過了調研?還是競品?還是從用戶動線出去去解決的。以及最終解決後的成果如何?
如:支付的優化,通過用戶安全感心理學理論出發,從心理安全,物理安全和社會安全出發營造安全的因素。
針對自己:可以讓自己在做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這些經驗很大程度上能夠沉澱成自己的知識,而知識的最大作用不是你知道了,而是在後面工作中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斷與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這種知識并不是學術上的知識,是我們自己量身定制的個人知識,也是最适合當前狀态的認知體系。其次,可以思考我們這次的經驗是否能夠擴散到其他項目中,是否需要沉澱成團隊文檔之類的,提高自身影響力。
四、複盤結束後呢?很多人複盤後就放着了,其實可以将自己複盤的東西整理下,發出來讓其他同行看看,說不定可以加個好友成為朋友,平時可以互相溝通設計問題呢?
我之前看到有個新人交互設計師她每天會用寫日記的方式把自己的當天的感悟寫下來,雖然每天隻有幾段話甚至一兩句,但是一個月30天,一年累計起來是很多很多的,我看到後也學習了下,但我沒堅持住每天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工位上寫了到了22:03 ,希望我的内容能夠給你感悟,其中有不足之處歡迎各位指正~
在面對當下的諸多疑惑,内卷的環境,生活的焦慮,預期的難達,都如鈍刀慢割着每個鮮活的個體.心有塊壘,卻在沉默中隐入煙塵。
本文由 @小發的設計筆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