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城古城的黃河東岸,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曆史文化名樓。
鹳雀樓,據傳,始建于北周(約557——571)年間,大冢宰宇文護軍鎮河外之地——蒲州時,修建的軍事建築,與黃鶴樓、嶽陽樓之初都有相同的作用,用于軍事,用于備戰,用于瞭望。因高大聳峻,視野開闊,登樓之上,欲有騰雲駕霧之感,故稱雲栖樓。又因臨河而建,常有鹳、鶴水鳥之類栖于樓上,又叫鹳雀樓。
這裡又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的都城皆在這裡。沈括《夢溪筆談》有言鹳雀樓"前瞻中條,下瞰大河",過了大河西望就是華山了。
一老者用電瓶車從西廂村拉我們到黃河邊——"蒲洲渡口",也有"大河"的字樣。先後講了兩個典故,一是"中華""華夏"的來曆。他說:"中華""華夏"就源于永濟,"中"指的就是東面 "中條山" 的中,"華"指的就是河西 "華山" 的華,合起來就是"中華"。"華夏"也是如此,西面依然指的是"華山"的華,東面指的是"夏商周"的夏朝了,當然也可以說是夏縣的夏。說得挺靠譜,真不知對否?
正因為這個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樓體結構,遐标碧空,影倒橫河,風景秀美,便吸引了曆代文人學士登臨賞景感懷,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最富有盛名的就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當然還有唐代李益、暢當的詩能狀其景。
王之渙的詩前兩句寫的就是登臨所見,氣象宏闊,有咫尺萬裡之勢。後兩句進一步拓開,既有傳達登高望遠之神,又有借勢抒懷之意,很富有哲理,成為全詩的詩眼,點睛之筆,一直流傳到今日,仍是人們喜愛的詩之一。
可惜的是,曆經唐宋,七百年以後,1222年,元兵與金兵争奪蒲州,毀于戰火,隻留下故基。元代王渾《登鹳雀樓記》有過記載:"至元壬申(1272年)三月,由禦史裡行來官晉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獲登故基,徒倚盤桓,逸情雲上,雖傑觀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偉,雲煙之勝,不殊于往古矣。"後來又因黃河泛濫,河道頻改,連這故基也難尋了。
這就是,老者講的第二個典故:"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說的就是黃河改道。黃河經過多年的流水沖刷,特别是洪水泛濫,不時改道,一陣河東,一陣河西,很是自然。所以原有的古迹都不見了,連那原渡口的大鐵牛都移了位,遠離河邊,也是因為黃河改道的緣故。
電瓶車返到鹳雀園門前,老者又說,"這也不見得就是原址,隻不過是這裡的地理位置、環境基本上符合王之渙《登鹳雀樓》詩的條件,才選到了這裡。"
這就是詩的作用,文章的力量,要不叫王之渙的詩,怎麼能在此複建鹳雀樓呢?盛世高歌,盛世标榜,盛世建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要求重修鹳雀樓的呼聲越來越高,1997年開始動議複修鹳雀樓,直到2002年9月,新鹳雀樓落成剪彩,開始接待遊人。這就又添了一個新坐标,恢複了一個老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後人,使鹳雀樓成為了現實。
迎面是一塊長石,上面镌刻着 "五老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鹳雀樓景區"的标識,背後就是鹳雀園門殿,旁有唐李益的《登鹳雀樓詩》。
過了鹳影橋就到了唐韻廣場,面積不小,兩側是綠地,有"詩詞之鄉""中國詩人之家"的标識。
近些年來,永濟市對詩歌發展比較重視,多次舉辦"鹳雀樓詩歌文化節",深受廣大詩歌愛好者的歡迎,先後榮獲了"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詩人之家"的美譽。
到了鹳雀樓前更顯得高大宏偉,仿唐建築,高高台基,外觀四檐三層,總高73.9米。虎踞龍盤,翹角重檐,質樸典雅,氣勢磅礴,黑瓦朱楹,别具一格,具有民族特色,彰顯大唐風韻。
一樓門額,系沈鵬題寫:"文萃李唐",楹柱聯:"淩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門聯:"五峰列嶂,九曲抱關,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三省聞雞,四周眺勝,問爾黃河轉首,莫非留戀斯樓。"
攀登樓内,一層一層,介紹着鹳雀樓的始建背景,以及北周宇文護"築摟戍邊"的壁畫;
介紹着永濟曆代名人,有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有唐代詩人王維、盧綸,有唐代愛國名将張巡,有唐代宰相裴冕,有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楊玉環等等;介紹着王煥之詩才名望的故事,以及永濟、河東的曆史發展-----展現着永濟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文化根基。
站在回廊,往西望去,濕地、黃河,一目千裡,襯托着鹳雀樓,回首東看,中條山,巍峨盤旋,輝映着鹳雀樓,更顯得鹳雀樓的地理位置優越,環境秀美,仿佛騰雲駕霧,束之高閣。
見到王之渙的塑像,以及《登鹳雀樓》的詩篇,不由狗尾續貂:"白日依山映蒲州,黃河入海伴斯樓。欲窮千裡心開闊,更上一層摘玉鈎。"
整個參觀完,回味無窮,還是寫了詩:"詩文自有回天力,竟促遺址複又修。鹳雀雄樓重現世,山河相伴壯蒲州。"
坐在電瓶車上,餘音未盡,又吟一首:"鹳雀高飛雙翼展,雄樓再現古詩篇。黃河後浪推前浪,盛世悄然多景觀。"不覺來到蒲津渡遺址,看鎮河大鐵牛。
九口2020-11-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