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上分析,人的行為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經過努力達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實現目标的過程中,碰到了困難,遇到了障礙,就産生了挫折,挫折會産生各種各樣的行為。
表現在心理上、生理上會有反應。遭受嚴重挫折後,個人會在情緒上表現抑郁、消極、憤懑;在生理上,會表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胃酸分泌減少、會導緻潰瘍、胃穿孔等。
總之,個人的挫折會産生反常行為。
在實現目标過程中,産生了挫折,可能出現如下幾種情況:
1.改變方法,繞過障礙物、另擇一條路徑,實現目标。
2.無法逾越困難,修改目标,改變行為的方向。
3.在障礙面前,無路可走,不能實現目标。人們會産生嚴重挫折感。
我們都經曆過挫折,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會有些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無能,不行,陷入到一種消極負面的情緒感受當中,也可能會過一段時間好起來,也可能一蹶不振,然後慢慢地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了,行為也越來越消極,提不起勁......
其實,挫折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
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對人們的有動機、目的的活動造成的内外障礙或幹擾的情境狀态或條件,構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種自然、社會環境;
二是挫折認知,即指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
三是挫折反應,即指個體在挫折情境下所産生的煩惱、困惑、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交織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認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應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于挫折認知。
一般來說,挫折情境越嚴重,挫折反應就越強烈;反之,挫折反應就輕微。但是,隻有當挫折情境被主體所感知時,才會在個體心理上産生挫折反應。如果出現了挫折情境,而個體沒有意識到,或者雖然意識到了但并不認為很嚴重,那麼,也不會産生挫折反應,或者隻産生輕微的挫折反應。因此,挫折反應的性質、程度主要取決于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
挫折反應和感受是形成挫折的重要方面,個體受挫與否,是由當事人對自己的動機、目标與結果之間關系的認識、評價和感受來判斷的。對某人構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對另一人不一定構成挫折,這就是個體感受的差異。正如巴爾紮克所說:“世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幹的人是一筆财富,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那遇到挫折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許諾老師建議:
1.接納它,正視自己的失敗,不要回避它,端正自己的心态。
2.遇到挫折後,要認真分析挫折産生的原因,解剖挫折形成的因素。
3.權衡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可行性。
4.重新樹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為它們是使人走出挫折的驅動力。
5.建立更适合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多參照名人轶事。
除此之外,有痛苦不要壓抑,要合理發洩自己的情緒,可以選擇多種方法發洩,如找朋友傾訴、唱歌、旅遊。
要有信念和精神支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隻要努力就會有結果,看到自己肩負的責任,知道自己被需要。盡快走出一蹶不振的怪圈。
苦難對于天才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幹的人是一筆财富,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面對挫折,走出失意,迎來幸福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