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故事成語?很多人把“沐猴而冠”理解成給猴子洗完澡後,再給它戴上帽子,其實大謬不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孫悟空的故事成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很多人把“沐猴而冠”理解成給猴子洗完澡後,再給它戴上帽子,其實大謬不然。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北宋學者陸佃所著《埤雅》一書中描述了猴子的特性:“猴善候,其字從侯。《白虎通》曰:‘侯,候也。楚人謂之沐猴。’舊雲此獸無脾以行消食。蓋猿之德靜以緩,猴之德躁以嚣。”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引文則有不同:“班固《白虎通》雲:‘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好拭面如沐,故謂之沐,而後人訛沐為母,又訛母為猕,愈訛愈失矣。”
李時珍也記載了猴子的特性:“其性躁動害物,畜之者使坐上,鞭掊旬月乃馴也。”
綜上所述,楚地出于口音,把猴子就叫作“沐猴”,隻不過是把這個音寫成了“沐”字,不是給猴子洗澡。李時珍所說“猴好拭面如沐,故謂之沐”,不過是想當然的附會之言而已。
至于“人言楚人沐猴而冠”,唐代學者司馬貞在《史記索隐》中說:“猕猴不任久着冠帶,以喻楚人性躁暴。”“猴之德躁以嚣”,猴子本性急躁,不能像人一樣長久地戴着帽子。說客以此諷刺項羽就像猕猴戴上了人的帽子一樣,看着是人樣,骨子裡仍然是一隻野獸,同時也諷刺他性格暴躁,不能長久地經營關中之地。
有人向項羽轉述了說客對他的這句評價,“沐猴而冠”的項羽一聽登時大怒,“烹說者”,立馬派人抓住了那位說客,投到大鍋裡活活給煮死了。
順便說一句,這個故事也是“衣錦夜行”“衣錦還鄉”等成語的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