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鲟還有可能活過來嗎?“漂亮,真的漂亮你沒親眼見過,你不敢相信長江有如此漂亮的動物”7月22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真理向新京報記者回憶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在長江看到白鲟的情景那會兒,他剛參加科研工作不久,以為會經常和白鲟打交道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白鲟已經滅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長江白鲟還有可能活過來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漂亮,真的漂亮。你沒親眼見過,你不敢相信長江有如此漂亮的動物!”7月22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真理向新京報記者回憶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在長江看到白鲟的情景。那會兒,他剛參加科研工作不久,以為會經常和白鲟打交道。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白鲟已經滅絕。
白鲟已逝,長江生物系統現狀再次引起人們的擔憂。黃真理曾在國務院三峽辦有20多年組織協調三峽水壩救魚工作的經曆,他告訴記者,要拯救長江珍稀魚類,需要對現有保護機制做出創新,需要整合社會多種資源的綜合方案。
“生活史完整性被破壞,滅絕是必然的”
1988年,長江中的白鱀豚、白鲟、中華鲟、長江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些“國寶級物種”都是上世紀90年代三峽水壩救魚的主要對象,中華鲟還是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救魚的唯一對象,如今在長江裡都很難見到了。“這些國寶我都見過,原以為它們會一直在長江,以為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像我們一樣看到它們。”黃真理說。
“說白鲟是‘中國淡水魚之王’,科學上是不嚴謹的。”黃真理告訴記者,白鲟是洄遊型魚類,屬于江海洄遊型(Diadromy)中的淡水雙向洄遊型(Freshwater amphidromy),需要在江海之間洄遊,在洄遊通道上建設水壩且不修建過魚設施,意味着它們的生活史完整性被破壞了,滅絕是必然的,隻是沒想到會這麼快。
“中華鲟也是一樣,如果像現在這樣不采取針對性措施,5年内野外滅絕也是有不小概率的。”黃真理表示,之所以要明确一些鲟魚是江海洄遊型,就是要讓人們認清一個現實——從江入海、再從海回江,是它們完整的生活史。
需要對人工繁殖放流進行全面評估
據介紹,目前,相關部門主要用人工繁殖和禁捕的方法來保護中華鲟,擴大中華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但野生中華鲟已多年沒發現自然産卵迹象。多位專家曾公開表示,野生中華鲟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黃真理研究長江魚類保護有30年的時間。他認為,首先,人們應該創新中華鲟保護理論,包括梯級水壩影響中華鲟和其他洄遊型魚類的機制、中華鲟的洄遊機制和遺傳多樣性問題、幼魚放流過程中的動力學機制及其死亡率影響因素等。其次,要創新中華鲟保護措施,研究各種可能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包括梯級水庫綜合調度和局部生态修複工程措施等,借鑒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人工繁殖放流的評估經驗,對人工繁殖放流進行全面評估和改革。
黃真理曾在國務院三峽辦工作20多年,參與過組織協調三峽工程相關的生态與環境保護工作。他認為,長江魚類保護繼承了“葛洲壩救魚”的思路和策略,培養了一批魚類保護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這些科研成果和保護措施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長江珍稀魚類面臨的種群衰退甚至滅絕的命運,特别是經過近40年的努力,中華鲟的野生種群仍然走到瀕臨滅絕的邊緣。
“我們需要正視問題”
黃真理表示,中華鲟的未來對長江水生态保護和修複具有标志性意義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國提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把修複長江生态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戰略方針,給搶救中華鲟帶來了希望。
2018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這為中華鲟保護指明了方向。“我們需要正視長江水壩對中華鲟種群産生的影響,再采取針對性措施。”黃真理說。
據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對于中華鲟、長江江豚等珍稀魚類,從中央到地方都有相應的拯救行動計劃,有的地方還出台了地方法規,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農業農村部于2020年發布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但是,該工作人員也坦言,“短期内,長江流域的人類活動影響問題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河海大學兼職教授張雲昌表示,水生态保護與修複要圍繞“人要發展,魚要生存”的主線,并解決當前水生态損害嚴重的問題,應采取“調、控、退、通、改、拆”的綜合措施。“調”是生态調度,“控”是控制水污染,“退”是退建還水、退田還湖,“通”是河湖連通,“改”是對已建涉水工程進行生态化改造,“拆”是對在保護區、重點風景名勝區、特有魚類栖息地修建的小型工程要采取堅決拆除措施,恢複原貌。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