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7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加拿大友人、老專家伊莎白·柯魯克榮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這是中國國家對外高級别榮譽勳章。這位外國友人與距北京千裡之外的成都市弟維小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1915年,伊莎白出生于成都。而就在這一年,成都私立弟維小學(現成都市弟維小學)創立,1919年她的母親饒珍芳接管該校。2015年,建校100周年的時候,伊莎白寫信發來祝福:“這所學校曆史悠久,我的母親作為最初建校的元老之一,使我感到自豪。那時,我母親稱之為ChengDu Dewey(practice) School。”
學校在1951年轉為政府部門公辦學校,先後更名為“成都市望江區第二中心小學、成都市東城區第五中心小學、成都市紅專西路小學”,2019年9月,再次更名為“成都市弟維小學”。百餘年來學校一直踐行“服務社會造福兒童”的辦學宗旨,“面向世界、放眼未來”的辦學精神從未間斷。
學校在挖掘校史過程中,确立了“從兒童出發,為思維而教,育智慧學生”的辦學理念。十多年間,從課程體系建構、課堂教學改革、思維主題活動、校園思維文化等全方位地構建起了一座思維教育的大廈,成為成都市首所以思維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學校。
“學生的思維能力決定着孩子的未來,我們希望弟維小學這家教育的‘百年老店’能持續發光,照亮每一個孩子夢想。”成都市弟維小學校長劉付兵說,傳承百年老校的榮光,為學生未來賦能,是每一個弟維小學人的使命與堅守。
回歸百年初心從兒童出發為思維而教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百餘年的時光在弟維小學的校園裡流淌。一所學校能夠存在百年,很是不易,其中的起起伏伏,更考驗的是教育者的初心和堅守。
時光來到2002年,當時的紅專西路小學存在着一個那時很多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苦學”“教師厭教”。一些學校和家長隻強調成績的高低,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品質鮮有關注,隻重眼前的“利”,不顧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面對明顯不符合教育本質與規律的現實,弟維小學人想的是改變。在時任校長尹莉的帶領下,老師們開始研究校史。他們從中有了一些啟發。一位1968年畢業的校友回憶文章裡這樣寫到:“我記得學校有一塊高年級同學課外活動小組用來做實驗的菜地,還有養兔、養羊的兔籠、羊圈。”同時,在伊莎白寫給弟維小學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母親當時為孩子們設計了積木。小小的積木約有10厘米長,5厘米寬,3厘米高。木匠幫我們做成積木後,孩子們就可以學着把它們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些無疑不在提醒着教師們,為學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價值奠定堅實基礎,是弟維小學建立之時的初心。
研究校史,再反思創校之初校名的由來,學校決定回歸教育的初心,着眼學生未來發展,學校思維教育特色的想法開始萌芽。
基于現實情況和研究調查,弟維小學确立了以“發展學生思維”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并且将它作為一個課題立項。至此,成為成都市首所以思維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學校。
從2002年至2019年,學校落實學生思維培養主要以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包括快樂思維節、思維碰碰車、把快樂思維帶回家等一系列與思維相關的校園活動。其中,快樂思維節更是每年舉辦一次,到今年為止,成都市弟維小學已連續舉辦了17屆快樂思維節。
如今,學校快樂思維節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盛會,這一天,學生、教師、家長共聚一堂,學生進行思維闖關遊戲、開展辯論;家長坐鎮思維大講堂,講述自己的職業故事;學校從校門口,設置思維景觀,以“思維”兩個字拼成“笑臉牆”;樓道布置學生快樂思維節的活動簡報與照片;各樓層大廳及走廊處均是思維教育的名言、故事、人物,各班級外牆的文化欄,專設思維樹;學校還專門設有“一問室”,以“問号”貫穿整個展廳……思維教育已然成了學校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踐行思維教育從課題研究到落地課堂
教育是一個慢工程,從确立“發展學生思維”為學校的特色,到思維教育成為學校的亮麗名片,弟維小學用了近20年。從理念認同到試點改革,再到課堂常規,每一步走來都不容易。
2008年,伴随着各種思維活動的持續開展,學校逐步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将思維教育從活動類轉向課堂常規學習中來。學校引入了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門重點實驗室主任胡衛平教授主編的“學思維”活動課程,作為學校思維課程的校本課程在全校鋪開,每周一節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
弟維小學以主題活動、實踐探究等方式拓展延伸基礎課程,創新搭建科學合理、充滿活力、錯落有緻、相得益彰、彼此推動、不斷融合的立體課程環,即“思·慧”五域三層整體育人課程體系,以“思政課程”立德樹人,以“思慧課程”啟智育慧,努力追尋課程體系建設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學校内涵式發展。“五域”指的是道德社會、運動健康、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思維探究五大領域,“三層”則是指在五大領域下分基礎課程圈層、延伸拓展圈層、活動探究圈層。三個圈層五個領域,形成一個閉合的立體課程環。
學校通過思維課具體落實學生思維習慣、能力及品質的訓練,并引入益智學具作為學生思維發展的載體,如:兄弟連、巧解M環、華容道、三階魔方、四階魔方、六通魯班鎖、十五通魯班鎖、沖擊三角洲等,分年段開設不同的益智學具思維教學。
近年來,在這個基礎上學校又引入了思維導圖、六頂思考帽等思維工具,以“學思維”活動校本課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訓練,同時通過全校教師會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掌握思維工具,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宣講思維工具的使用及意義。
執行者直接面對學生,可謂是關鍵之點。為了培養思維型教師,學校提出“133”培養模式。“1”即整體要求,人人會使用思維導圖,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單元知識梳理、期末複習均使用至少一次思維導圖。“3”即3個層次發展,思維課專職教師、課改骨幹教師、其他教師。第二個“3”即3個培養路徑,一是校本教研課展示,二是“外研内培”,三是教師參與學校課堂教學改革。
“‘思·慧’之大旨,在學習者之善思善通善行也。我們期待每一個弟維人做合格的小公民、深刻的思考者、真實的學習者、通達的智慧者。”劉付兵說。
步入教改深水聚焦深度思維實現低負高質
梳理學校思維教育發展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的改變,都在更加聚焦,每一次的向前,都走向深度。
2010年,弟維小學根據杜威“學習的本質就是思維”的思想,提出“低負擔、高質量、重思維、強能力”的課堂教學目标,以“課前預習問思、課中探究展思、課後拓展反思”的三段學習聚焦學生思維發展。“聚焦深度思維三段問題教學範式”課題研究成果,獲得2018年四川省普教成果二等獎。該課題是以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規律,以“核心問題的學習”為分界,在時間上劃分為課前—課中—課後,以“問題的提出、解決、拓展”為線索,在不同階段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訓練目标,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着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參與效度,達成“低負擔、高質量、重思維、強能力”的目标。
近年來,學校課改成果被衆多媒體報道,也成為武侯區“以能力為核心的課堂建構”區域研究的課改樣本,來自北京、廣東、重慶、甘肅、山東、河南、遼甯等地的教育部門和學校陸續來校觀摩取經,深化研究課題“聚焦高階思維三階問題探究教學”立項為省級課題,正在校園課堂上開展。中國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所所長郝志軍高度評價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而且具有較強的推廣和借鑒價值。
十多年的思維教育實踐下來,弟維小學的學生也受到了學校外部人的青睐,思維敏捷、表達能力強是這些學生的一個普遍特點。在劉付兵看來,發展學生思維與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創新能力之間呈現出一種正相關關系。根據這些年的反饋,弟維的學生畢業後在各中學的發展态勢都很好,擔任學生幹部、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較多,各中學反饋情況良好;同時,學校科技創新隊參加省級科技創新比賽,連續多年獲得省級團體一等獎,并多次赴台灣參加活動,同樣取得優異成績等。
與此同時,學校的教師也經常被邀約至其他學校作講座,因為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受人推崇,學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學校也相繼獲得“全國思維型教學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中國教育科學院綜合改革實驗典型案例學校、中國教科院骨幹校長(教師)跟崗研修學校、四川省陽光體育示範校、成都市新優質學校、成都市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等榮譽。
教育的主體是人,衡量一種教育模式優劣的标準就在于它是否能夠賦予學生當下所需的能力和素養,很顯然,弟維小學的思維教育做到了這一點。
(成都市弟維小學劉付兵劉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