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稱為太陽赤緯角或黃赤大距。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赤交角約為23°26'。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它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影響: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周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造成了地球上黃赤交角及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轉時斜着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66°34′)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變。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回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回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随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來表示。
【太陽直射點】是地球表面太陽光射入角度(即太陽高度角 )為90度的地點,它是地心與日心連線和地球球面的交點。 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
23°26′ 66°34′=90°即:黃赤交角的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餘回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也互餘
依據開普勒第二定律知地球公轉速度近日點快 遠日點慢。
二分至日,當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時,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即白晝等于夜晚各為12小時。
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大于12小時,而夜晚小于12小時;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向北極點,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内有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南半球各地的夜晚大于12小時,而白晝小于12小時。南極圈内有極夜現象。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亦同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