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微信叠代了多少個版本

微信叠代了多少個版本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3 07:59:11

編輯導語:微信十年了,這十年中,微信随着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改變,從最初的社交軟件到現在衍生出的小程序、視頻号等等業務,微信的創新策略是不斷在加強的;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微信十年中,對“創新與通感洞察”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微信叠代了多少個版本(微信10年體驗觀解構創新與通感洞察)1

2021新年伊始,恰逢微信10周年。

機緣巧合,我被微信邀請去參加了“微信之夜/微信公開課PRO版”現場活動,這個機會令我驚喜,因為有幸能面對面聆聽許久未公開講課的微信之父張小龍的“人生哲學課”(雖然人在騰訊,但我們也很少見到這位大神)。

但更令人驚喜的是會後的閉門分享座談,具體内容應公司要求不便外傳;但其中有個關于産品的創新觀點令我印象深刻并有所聯想,不枉我下班後,風風火火驅車2個小時趕往廣州饑寒交迫之行;所以在此拿出來探讨一下,也給我的寥寥數千粉絲做個共飨。

一、解構式創新與決策,以及此種策略背後的通感洞察素質

創新的各類觀點和方法一直有被定義和傳播,從較為經典和流行的“Design thinking”,到google sprint設計沖刺,蘋果的黃金圈創新法則,以及到現在被人追捧的馬斯克“第一性原理“創新意識策略(所謂第一性,即尋求事物運行的最關切驅動因素);但一般來說,在創新頂層,最需要的應該是創新的“意識級”策略,即能識别到哪種創新是有效的,而哪些創新并不關鍵甚至是廢操作。

在這裡,我特别指出,我說的是意識策略,而不是意識能力;因為能力可能被培養出來,但很多優秀的産品經理,确實是無法培養出來的。

有趣的是,張小龍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我覺得這個意識策略的重點不是在讨論天賦,而是讨論如何注重練習和實踐,即自我發現和自我加強。

那何為微信的創新策略呢?我認為,微信創新的起點通常會落在兩個關鍵策略上,首先是組合策略,其次是漸強策略。

拿微信視頻号來說,很明顯是組合式創新策略的産物;無論是賬号體系的組合,内容與創作者的組合,還是公衆号,視頻,紅包等能力的組合,談不上一點點“原創性創新”;這句話也許很難聽,但事實确實是這樣的。

二、那接下來,視頻号的漸強策略體現在哪裡呢?

我覺得就一句話,微信團隊始終相信,“我們做的不會比别人差,試試就試試”;于是,基于數據,行為,場景,關系鍊的推薦算法在累計數十個版本中去逐一加強起來,基于内容創作,消費,分享等體驗場景和感受,也在這些版本中逐漸被加強起來。

所以,有了組合和漸強策略,産品創新就一定會成功嗎?

不一定,因為這裡少了一個關鍵的決策策略,即逆向解構;通過逆向解構視頻号,你會發現,每個模塊和能力,在這個市場上都存在;而這些解構後的體驗單元本身是否有效,以及其組合策略是否合理有效,而不是生掰硬湊組合在一起,決定了其組合後的産品體驗健康度。

被人诟病的微信視頻号早期的清晰度問題,剪輯工具的缺失,内容的搬運問題,粉絲推薦邏輯等等,這些問題都存在過,有些甚至現在都沒解決掉;但整體來說,解構後的視頻号,看起來不存在緻命的問題;可能這對一個海量用社交平台來說,做好隻是時間問題,而留給微信視頻号的時間,張小龍預留了8到10年。

解構式創新決策,對于新産品來說,尤其重要,我看到很多産品會把很多産品特性緊緊焊接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一個怪胎,變成了産品中的“一團疙瘩”;無法解構的産品創新,也就意味着無法決策;這種情況下,試錯就是拿出去放煙花,隻能聽個響,晃個眼,我們稱之為閉門造車,作死自嗨。

無獨有偶,硬件裡的小米,華為,甚至蘋果,其成功的産品,大部分都是通過組合式創新實現的;但失敗的也往往是無法被解構的創新,這種解構有時候表現為軟件上的問題,如itunes,有時候是硬件生态上的怪胎,比如小米的全面屏手機,讓你無法下手,甚至無法出手。

那麼,解構出來的體驗合理性判斷的原則有哪些,我覺得正常來看,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 不枉圖颠覆商業
  • 不枉圖消滅對手
  • 不枉圖一鳴驚人
  • 不枉圖留住用戶

最近流行佛系态度,但我覺得以上這幾個不争不搶,才是微信能在時間長河裡沒被沖走的重要創新道德。

話說回來,倘若上面幾個原則都符合,起碼這是個懂得尊重行業和用戶的産品,而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創新妄想;因為,别人沒做好的,一般來說,自己去做的時候,照樣栽跟頭;因為人比人,不存在神級差别,隻有适度決策和允許試錯,才能保持連續創新。

過度決策或從不決策,同時又不想試錯的想法,要不是天才,就是瘋子;而在這個探讨會上,我第一次覺得張小龍是個凡人,一個用平凡心感受這個世界的人,就好像一個遍嘗煙火的大叔,感歎了一聲。

那什麼人才有資格和信心去創新呢?張小龍舉了個例子,叫做“明明是數學學霸,但小時候又拿過作文大賽冠軍的人”,我稱之為——通感型人才,這種人具備的素質,我覺得叫做“通感洞察型人格”會比較好。

在文學裡,通感大概是,你吹風,但仿佛聽到了一首歌,或者你聽到了一首歌,但感覺到了濕潤,又或者你聞到了一絲有顔色的味道。

新版微信的引導語就是,我看見了,XXXX。

這也許是為了未來十年的視頻号準備的印象線索,但不得不說,對于微信,每個十年,都應該有屬于微信自己的信仰;對于社交這道菜,返璞歸真來說,就是找到同類;微信确實堅信自己可以通過視頻體驗來讓更多的人找到同類,笃信是因眼見為實,存疑是因口說無憑。

通感化洞察這個世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并不精彩,隻因從不同的角度被那些有趣的人來講述,從而變得美好而偉大,想起尼采說,我們擁有藝術,所以不會被真相擊垮。

偉大而美好的世界,總有一些人嘗試在讓它變得更美好;比如張小龍,比如喬布斯,比如貝聿銘,而藝術,技術,科學,哲學;那麼多的通感整合可能性,讓我們有時候一筆畫錯了,還可以再塗一下。

希望2021年,在這個幹燥而少雨的季節,甚至讓南山都燃了一場森裡大火,我們可以用平凡心感受這個世界,感受用戶,感受産品,感受工作;就好像書封裡說的,願你遍嘗煙火,依然相信人間值得。

本文由@本人設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圖蟲創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