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裡諸葛亮是神,三顧當然可以理解。
但曆史上,當時劉備年近五十,征戰半生;而諸葛亮還是個二十多的青年,還沒有什麼實際軍政能力。劉備為何要對諸葛亮三顧茅廬呢?
故事發生在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劉備屯兵新野。手中武有關張,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奈何劉備集團武強文弱,造成劉備求賢若渴的局面,于是就有了流傳千古的‘三顧茅廬’的佳話。
茅廬一顧:劉備聽了徐庶的推薦後,信心滿滿的去請諸葛亮了出山。此時諸葛亮内心是複雜的,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他可能根本看不上劉備。劉備在當時真的可以算的上是一無所有,大半生屢戰屢敗,幾十年颠沛流離,幾無立錐之地。要兵沒兵,要将沒将。諸葛亮号卧龍先生,不可能對自己沒有一番打算。曹操孫權不談,最近的就有劉表,而且劉表還是大漢皇族,正符合孔明先生匡扶漢室的報複。
所以并不像傳說的一樣,孔明先生誓死效忠劉備,茅廬三顧隻為考察劉備的誠心等等。孔明先生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更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孔明先生,這樣的孔明先生才是有血有肉的。
茅廬二顧:按說劉備二顧的時候,孔明先生的内心可能已經有點動搖了,他應該已經開始為劉備的誠心所動。孔明先生乃是大才,雄厚的基業固然重要,但劉備的報負或者雄心壯志是更值得他是追随的。但是劉備真的可以算是一生一無所有,甚至連固定的目标都沒有,所謂的占據西川,之後三分天下,最終建号帝王,這都是孔明先生後來給他的。他前半生打着皇叔的旗号去匡扶漢室,大半生卻是碌碌無為。所以劉備的希望在哪裡呢?這是孔明先生最糾結的。如果孔明先生選擇輔佐劉備,劉備的前途在哪裡?這個問題就是孔明先生需要立馬考慮的。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統治江東,已立三世,國險而民附,孔明先生都知道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那麼劉備的希望隻能在西川。所以隆中對并不是孔明先生瞬間想出來的。
茅廬三顧: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此時孔明先生的内心肯定早已明确,他已經決定去輔佐劉備。但是為何沒有立馬見劉備:
其一,仍然是繼續考察劉備的誠心等,這點不需多言。
其二,磨砺關羽張飛,同時也在為自己考慮。關羽、張飛是一直追随劉備的,也是桃園三結義的主角,在任何時候,他們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都是要高于孔明的。劉備勢力壯大後,二人肯定都是獨擋一方的将領。但二人均是草莽出身,關羽目空一切,是一個非常自傲的人,張飛又特别魯莽。孔明想通過這個機會,讓他知道學會對别人尊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個道理。同時通過這個事情也為自己立下了威嚴,從而讓他們兩個人不敢輕視自己,這是為自己考慮的方面。
其三,前文說過,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中國統治階級在由貴族地主階級向庶族地主階級過渡。三國兩晉南北朝就是其中的過渡期。所以東漢末年已經是一個士族興起的時代。所以孔明先生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劉備對人才很是迫切,而且,對有才能的人以禮相待,甚至,為了尋得賢士不惜多次抛下尊貴的身份親自前來邀請,他所做的這一切功夫都是為了給劉備樹立一個好名聲。隻有這樣,各地的豪傑才會有膽量來投奔他,并且,為他出謀劃策。
事實證明,諸葛亮确實很有才能。在赤壁大戰中,他成功的斡旋了孫權陣營,最終不負衆望,順利達成孫劉協作抗曹,孫劉最終取得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諸葛亮的貢獻遠不止這些,白帝托孤後,諸葛亮苦心孤詣地呵護着蜀漢那千瘡百孔的基業,直至最後病逝在五丈原。孔明先生用行動诠釋着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