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國人覺得我們中國人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确實,中國大大小小的節日中,比如清明節,中元節,都多少會和鬼神啊祖先啊打打交道。
今天是中元節,又稱鬼節,據說今晚鬼門關會大開,小鬼們會上街遊蕩。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鬼呢?鬼真的存在嗎?如果真有鬼,人又要怎麼自處呢?
鬼神是怎麼回事?人死為鬼。
關于“鬼神”一詞,我們分開來看。
鬼在《說文》中有所提及,“鬼,人所歸為鬼”,亦即“人死為鬼”;“神”則泛指神明。在《論語》中,“鬼”與“鬼神”并未嚴格區分,用以泛指包括祖先在内的神明界。
既然鬼神是我們的祖先,意味着它們和我們并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幾百年後我們也會成為許多後代的祖先嘛,請問:我們會覺得自己會偉大嗎?或是因為我們死了之後就會變得偉大嗎?
答案是“不會的”。沒有一個人平常糊裡糊塗過日子,死了之後就忽然變得很偉大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的祖先也一樣,并沒有什麼超越的地方,也就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了。
鬼神存在有什麼用?祭祀祖先。
鬼神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它的功能性——祭祀。
中國人有崇拜祖先的傳統,所以鬼神的存在自然就與祭祀有關。早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在于祭祀與武力。若是武力太弱,難免會被強國并吞;若是忽略祭祀,則國家無以凝聚民心,甚至會因此成為大國征伐的借口。
《論語·堯曰篇》記錄一段孔子的教材,有如古人生活的重要守則,其中清楚指出:國家所應重視的是“民、食、喪、祭”。
這四件事中,“民、食”涉及“人之生”;“喪、祭”涉及“人之死”。
若是不能正确對待鬼神,妥善安排喪與祭,則民與食在面對必然的死亡終局時,隻能陷于無意義的困境中。反之,喪與祭将使百姓向往某種永恒的生命,因而更有勇氣與意願去承擔現世的責任。
我們應該怎麼對待鬼神?敬而遠之。
人和鬼神的關系,内在即為敬,外在即為祭祀。而在儒家來說,“敬而遠之”是孔子教我們對鬼神該有的态度。
“敬”是因為鬼神是我們的祖先,我們要像對待父母家人一樣心存敬意;“遠”是孔子在提醒我們,不要借由鬼神的功能性去利用祖先,比如通過獻上很多貢品,錢财,來求得自己升官發财,消災避禍,這是不現實的。
鬼神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明白人的生命有它必然的限制,使得我們必須要用嚴肅的态度來面對我們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所以“敬而遠之”就是為了提醒我們,與其祈求鬼神來改變現實的生活狀況,不如意識到做人的責任,更好的活在當下.
在這一點上,儒家的觀點相當地明确。
孔子和季路有這樣一段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沒有辦法服侍活人,怎麼有辦法服侍死人?沒有了解生的道理,怎麼會了解死的道理?隻有知道“如何生”與“為何生”,才能明白死的意義。
人生最該擔憂的,不是死後會成為怎樣的鬼,而是要關切自己這一生,要做成怎樣的一個人。
在台灣,中元節期間人們會放水燈祈福。你的家鄉在中元節這一天有什麼習俗?歡迎給我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