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科學界來看,所有關于記憶形成和存儲機制的問題都是沒有被很好回答的問題。我們有描述記憶形成、存儲的模型,但是還不能從根本上去理解其機制。這個回答僅僅從現有的模型出發,去盡可能地解釋該問題。
問題描述
嬰幼兒時期記憶的丢失,被稱為infantile amnesia或者childhood amnesia,即幼兒期遺忘。最早由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描述和定義,并提出模型。但是弗洛伊德對該現象的解釋模型,跟其他弗洛伊德的理論一樣,由于充斥着經驗主義、牽強附會的特性,逐漸被科學界摒棄。
當我們談論幼兒期遺忘時,我們談論的是長期記憶(Long Time Memory, LTM)的丢失,而不是短期記憶(Short Time Memory, STM),LTM與STM之間有着明顯的機制差異。一般人在成人階段,不會記得2-4歲之前的任何事情,而且十歲之前的記憶,也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湮沒。相對的,在兒童階段,我們很可能會記得幾歲時候的一些事情。
腦部發育
幼兒時期,人腦處在快速發育的階段,上圖是關于幼兒腦部的MRI影像 ,在發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
1.腦部的體積在增加(上圖中第一行)
這種增加不僅體現在整體上的腦容易,還體現在腦皮層、小腦和邊緣系統以及腦幹組織(上圖)
2.腦部的白質發育變化非常的明顯(第二張圖第二行,圖像中亮黃色部分),白質部分主要對應神經纖維束和包裹在其外部的髓鞘,是連接腦部各個區域的信号導線。說明人在剛出生的一段時間,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系還沒有很好地形成/建立。
而且,灰質體積比白紙體積變化更明顯,說明在剛出生一段時間的發育過程中,神經細胞還處在迅速的形成/發育之中。
在嬰幼兒階段,腦部的結構還沒有成型,關于長期記憶的海馬體和杏仁核還處在發育過程中。我們存儲長期記憶的載體(杏仁核、海馬體)還處在快速的變化,而且功能不夠完善。我們關于記憶機制的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早期的連接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就被破壞了,記憶因此也喪失了。
視覺
談論到長期記憶,不得不提到所記憶的内容。在長期記憶的内容中,視覺占有很大的成分。而對嬰幼兒來說,他們看到的世界跟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不能以為然地在嬰兒身上期待我們在成人中所看到的視覺反應。
嬰兒眼睛的分辨能力在最初的十個月又一個快速的上升階段,在幾個月的時候,嬰兒甚至都不能看清眼前的物體。
此外,嬰兒對顔色的感知也是與成人不同的,其對空間頻率的感知像是一個低通濾波器,而成人的更像是一個帶通濾波器。
嬰兒看到的世界并不清晰,而且也不色彩斑斓:
在視覺信息不清晰、不準确的情況下,我們是不能指望有清晰的記憶的。
語言
在嬰兒階段,一歲以前基本沒有語言能力。在沒有語言/語言能力缺乏的時期,我們對記憶的編碼會遇到困難。對于長期記憶,我們需要經常的回憶才能保持特定的記憶或者強化,而語言編碼在回憶中是非常重要的的。
自我意識
由于腦皮層還沒有成熟,嬰兒的行為主要是受皮層下組織的驅動。這時他對任何身體的需求都是直接表現出來的。因此嬰兒時期還不能通過鏡子測試。他對周圍世界事情的參與度很低,更像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隔岸觀火跟身臨其境畢竟不同,我們在旁觀的情況下對事情的記憶,顯然沒有參與其中來得好,這也是為什麼提倡沉浸式學習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