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沒有哪句話比這句更讓人痛心了。
這句話最早出自《孔子家語·卷二·緻思第八》;另外《 韓詩外傳》卷九(漢朝韓嬰編著的今文經學著作)裡也有闡述。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意思是說樹想要靜止,可是風卻讓他不停地搖曳;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等不及已離開人世。
風不停止,是樹的無可奈何,雙親不在,是子女的無盡哀傷。
人生忽如寄,短短幾十載,而時間一直在徑直向前,不舍晝夜,從未停歇。
老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離的宿命。當父母步履變得蹒跚,不似年輕時靈活自如,當華發爬上他們的額頭,你發現在歲月的悄無聲息中,他們比我們想象中老去得更快。
然而,這世上,最悲傷的不是父母老去,而是一旦永别,後會無期。一輩子就那麼長,留給我們侍奉雙親的日子并不多。
01
孔子出遊,聽到有人哭得十分悲傷,走進一看是臯魚在哭,問他為何悲傷。
臯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學,周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
臯魚有三大終生遺憾,一是沒有及時養親;二是沒能事君;三是與好友的友情中斷。
臯魚說他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列國,以緻耽誤了贍養父母的時間。現在想好好孝敬他們了,雙親卻亡故了。
臯魚意識到時,已經追悔莫及了。他的回答飽含世事無常,時光殘酷之感,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漫漫人生路,總有忙不完的事,到頭來都不如在瑣碎的光陰中從容盡孝。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永遠等待着的親情,趁着雙親健在,多對他們好點。
我們追逐半生,求名利,求錢财,求享樂,在匆匆趕路中,唯獨會忽略最該珍視的情分,會遺失稍縱即逝的眷戀。
那麼,請在能夠盡孝的時候,常回家看看父母吧,多一次相見就少一次歎息,多一份陪伴就少一分遺憾。
02
《蓼(lù)莪(é)》是悼念父母的祭歌,篇中用“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頌揚父母生養我們的功德。是的,他們為撫養我們長大,費盡心力,吃盡苦頭。
文字如泣如訴,描述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充溢着濃墨的哀思:
無父何怙(hù)?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gǔ),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失去雙親後,再也不能依靠親爹親媽了。
父母生下我,養育我,疼愛我,心想着該報爹媽的大恩德了,老天卻突降橫禍,真的難以預測啊!
南山高峻難逾越,飙風凄厲令人怯。大家都沒有不幸的事,怎麼獨獨我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雙親陰陽兩隔。
誠然,時間的遠去,會漸漸沖淡我們失去親人的傷痛,但心中的悔恨卻消減不了半分。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海棠花與梨花掩映着白楊樹,都是生死離别的地方。
黃土之上,活着的人在哭泣,九泉之下,故去的親人卻寂靜無聲。
哭得再傷心有什麼用處呢?亡者再也聽不到了。
老舍說:“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母不在了,子女就成了沒有根的人,就像風中飄蕩的秋蓬一樣,四處散去,再沒有歸處。
03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母愛頌歌。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奮鬥之路很波折很艱辛。兩次名落孫山,讓他一度悲歎,命運緣何不垂青于他。
年至46歲,他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這次終于進士及第。放榜之日,他喜不自勝,高吟着:“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回家向母親報喜。
幾年後,孟郊得到溧陽尉的官職。他親自把母親接過去,日日奉養。
這一路他科舉不順,宦途失意,飽嘗世态炎涼,甚至生活窘困。可他越發覺得親情之可貴,感慨母慈子孝,才乃人間幸事。
年過半百的他,曆經世事艱難,深知母親的偉大,遂寫下這首著名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心草,報得三春晖。
孟郊是在告訴我們,父母恩深四海,此生難以為報,莫道來日方長,盡孝請在今朝。
現實中,有多少人,自從離家求學,從此就與故鄉長久地别離,與雙親長久不見面。
有多少人,為了追逐所謂的名利夢想背井離鄉,待與父母永别後才幡然醒悟,捶胸頓足,懊悔至極。
不要等待了,不要将孝心寄給明天,抓住每一個當下吧,你一點一滴的付出,才是給予父母實實在在的幸福。
彎彎:一枚愛詩詞愛寫字的90後,記下,隻為心中所愛的那份豐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