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内,仍以蒂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鹽,供,既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南宋 林洪《山林清供》
宋朝人是極愛吃蟹的,“北羊南蟹”說的就是宋朝吃貨的勝景。尤其政權南渡後,以杭州為中心,江海湖泊的環境也影響了宋朝人的飲食結構。宋人特别喜歡吃蟹,比我們今天吃麻小熱情程度要高幾十倍。吃魚啃蟹很日常,而且基本是手拿着就着醋生啃。《山林清供》記載的這道蟹食,作者評價是頗高,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意境很美,在宋朝記載幾十種蟹肉吃法裡,這一種算是鮮有傳續的。名字好聽:橙釀蟹。
橙釀蟹
古代人的蒸煮吃法十分流行,要做這道蟹,有件利器不可不提,就是文中記載的小甑(zeng,四聲)。我們來看這件食器,是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弦紋甑,漢代的器物。
台北這件漢代甑,通高不過14公分,器型精巧,以大小論,算是小甑。這種東西怎麼蒸菜做飯?咱們看一張日本人畫的圖。他們拿這個煮東西的多。最底部,有個敞口的爐子,生火用。中間,類似鬲的,叫做甕(weng,四聲),放水加熱後以便水蒸氣通過。甑和鬲之間得放一層箅子,帶孔眼的隔闆。上部,就是我們說的甑,蓋上蓋子,就可以做飯啦。看下一幅圖,是不是更直觀地了解了古代人蒸煮食物的場景?
有了這款神器,制作橙釀蟹就手到擒來了。螃蟹,其實古人的叫法有很多。“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内空,則曰無腸。”
橙子,想當然就是我們今天吃的大甜橙。有人會問,橙子不是國外傳來的嗎?剛好相反,橙子不是胡蘿蔔、青椒,這甜橙到15世紀,也就是明朝年間才傳入歐洲和美洲。在西方,橙子還有個别稱,叫“中國的蘋果”。橙子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檸檬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和楊梅一樣,提起橙子,我們的嘴裡就有感覺,微酸香甜。
蟹肉加橙子,這搭配,在宋朝時屬于皇家菜。有個好聽的名字,橙釀蟹。就是把熟透了帶枝的大橙子切去頂部,把裡面的瓤全部挖掉,隻留下少許汁液。再将事前取出的蟹黃、蟹油、蟹肉放進橙子裡。
螃蟹與甜橙,一個湖中,一個樹上,看起來不怎麼靠譜,然而卻是古譜。橙酸蟹軟,口齒留香,伴着新酒、老醋和香甜,在齒間感受感受酸甜柔軟激蕩味蕾的快感。至于橙釀蟹的古譜秘方,橙子選多大個的為宜?新酒是什麼酒的好?醋選哪一款?待我們一一道來。從口感、香味、制作難易度來看,這一款菜屬于值得嘗試推薦的精品菜。想當廚神美廚娘,這款值得挑戰。
想在周末做一道古法大餐的吃貨和藝術粉們,添加我們的小新同學:xinxiaoke_01,到時奉上一份單子給你的廚房添點料!
藝鍋煮報名入群,請添加客服:xinxiaoke_01,添加時,請報上暗号:藝鍋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