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12月21日,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專家組出具的驗收質量評定報告稱同意驗收,評定為合格等級。至此,鎮海橋恢複通行進入倒計時,人們心心念念的“鄉愁記憶橋”即将“回來”!
修繕工程竣工。劉學禹/攝
經過修繕的屯溪鎮海橋全長 131.2 米,橋面通行淨寬(兩側欄闆内空)6.59 米,全寬(兩側階沿距離)7.53 米,橋墩同分水尖處寬 13 米,河床距離橋面高 12 米,橋面面積約 960 平方米。
屯溪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俗稱“老大橋”,位于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彙處,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不僅便利交通,也已經成為黃山主城區的徽州人文地标。2019年10月,該橋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7月7日,黃山市遭遇50年一遇強降雨,屯溪鎮海橋被洪水沖毀,全城為之震驚、動容。各方人士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修繕鎮海橋的強烈願望。黃山市委、市政府順應群衆意願,第一時間作出修複鎮海橋的決定,留住城市記憶、赓續曆史文脈、傳承徽州文化。
老橋 資料圖
此後,石構件打撈、項目申請立項、洪水影響報告、大橋修繕施工等工作有序展開:8月6日,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獲立項批複;9月7日,全面完成石構件打撈工作;9月25日,啟動鎮海橋修繕工程EPC(設計、采購、施工)招标;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将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列入安徽省2021年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項目計劃;10月21日,黃山市文投集團完成鎮海橋修繕工程EPC(設計、采購、施工)招标。10月26日,省文物局原則同意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設計方案;11月12日,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開工,計劃工期14個月,市四大班子領導出席開工儀式;2021年2月完成基礎部分施工;2021年11月30日,工程基本完工,比計劃工期提前約一個月;2021年12月8日,工程竣工預驗收,質量與觀感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資料圖
古橋修繕涉及面廣,既有嚴格的程序規定,又有嚴謹的修繕施工要求。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是在确保文物真實性、完整性的原則上複建,原有石料根據部位、強度、保存現狀,合理地篩選使用。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原則下,在局部或隐蔽處盡可能少的采用現代材料及施工工藝等最小幹預措施,确保結構穩固。為最大程度上堅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整個修繕過程将文物保護理念融入施工工作中,全面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曆史信息和價值;施工期間,強化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品質意識、精品意識,細化方案和工序,組織精兵強将,認真做好每一項保護工程,确保工程質量與施工安全。
資料圖
專家表示,鎮海橋修繕工程呈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石料構件應用盡用
屯溪鎮海橋曆經幾百年的滄桑、雨水侵蝕,有些石材局部有些風化、剝落,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強度進行檢測,凡是強度達到設計标準的可用盡用,側牆及分水尖以上部分,老石料利用率達到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達到76.22%,欄杆老石料利用率達到95.88%,古橋的原真性在老石料中得到充分體現。
資料圖
二、修繕工序嚴謹細緻
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開工之前,施工方組織精幹施工隊伍,選配優秀管理人員,配備公司自行培養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石工馮有進、磚工姚卡彤擔任各工種負責人。
技術方面,深入搜集徽州遺存古石拱橋的史料和平時積累的古建築經驗,充分領會對總體設計的思路,研究讨論和解決在設計中存在的矛盾和不足,并且繪制施工分件詳圖。
材料方面,對打撈的現場堆放的石料,進行逐一辨認做标識、編碼、測量、核實、登記彙總和材質檢測,按照應用盡用原則,不足部分再予以同材質石料補配,并按原工藝做表面加工。其他橋體主體材料均經相關檢測單位檢測,合格後于項目中使用。
鎮海橋修繕完工
解體工程方面,施工前對現場殘存的墩身、分水尖和兩側橋台的解體,進一步做勘察、測繪工作,詳細繪制橋墩石構件分布及結構圖,并對每一個石構件做對應編号,以便修複時做到原形制歸安。
橋墩、分水尖、側牆砌築方面,為保證橋體整體性,墩身内部與外圍塊石整體砌築并分層交錯布置,墩身外圍石塊之間采用鐵錠拉結,鋪漿法砌築。在強化加固措施的同時,針對前期勘測發現的鐵蜈蚣,進行原形複制、安置;拱圈砌築方面,拱石經篩選、清理、實地放樣、用鉛油将編号标在石面上、運至現場後進行清點,并根據編号使之有順序地排列、清鑿檢查、起運、吊裝、安砌、加固。
橋面石闆鋪裝方面,根據設計圖紙,橋面中間鋪設青石闆,兩側缺少部分,添補購買的老茶園石,欄杆使用茶園石,欄杆之間安裝,按原制做榫接。橋面系圬工鋪裝完成并經檢驗合格後,進行桐油勾縫處理;拱架搭設部分,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規範要求,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經專家論證可行後交項目部施工。
劉學禹/攝
三、注重運用科學技術
針對鎮海橋修繕項目中實際存在的難點問題,施工方利用BIM技術,構建三維可視化虛拟模型,項目中曆史遺迹的數字保存、石塊構件的砌築、“禁止取魚”字迹石塊構件拼接、砌築石塊預排布等難點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僅提高了現場施工效率、石塊構件利用率,幫助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通過三維思考方式精準施工,較高程度還原了古橋原始面貌,提高了古橋修繕質量。BIM技術的應用為古橋修繕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方式。古橋的時空、屬性信息在BIM中被關聯在一起,用數據信息還原了古橋的結構形式及工藝做法,切實提高了文物建築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文物建築保護信息化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實踐。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攝影報道
編輯:彭玲
備注:
明《篁墩文集》載,景泰、成化年間,陽湖孫潤之妻汪勝璋“橋屯溪以濟涉”,此橋或為鎮海橋之前身;
明《新安名族志》《休甯名族志》均載,隆阜戴氏二十世戴廣憲“倡建屯溪石橋”,時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
清康熙十五年屯溪橋水毀,程子謙捐資重建;
康熙三十五年再圮,程子謙再次獨資複建,事未竣而離世,其子程嶽續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建成;
光緒十年,大橋四座橋墩毀于洪水而修複。
1983年,大橋兩端路面升高,覆蓋台階,以便車輛往來;
1991年,西端二橋墩修繕加固,并采青石更新橋面,禁止通車;
2012年,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7月7日,鎮海橋毀于洪水。同年11月修繕工程啟動,2021年12月竣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