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專治皮膚病的抗生素

專治皮膚病的抗生素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2-26 01:18:06

外用抗生素在皮膚科的應用非常廣泛,相關的疾病包括痤瘡、化膿性汗腺炎、玫瑰痤瘡、膿疱瘡以及特應性皮炎等。

此外,一些特殊情況,如孕婦和嬰兒患感染相關的皮膚病時,往往優選局部治療。同時,外用抗生素也不斷出現耐藥,這是當今皮膚科醫生面臨的巨大挑戰。

因此,如何準确選擇和使用這些外用抗菌藥物以及認識其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對于皮膚科醫生極其重要。

在此我們回顧了外用抗生素最常見的臨床應用(表1)并進行詳細闡述,希望為臨床醫生提供幫助。

專治皮膚病的抗生素(外用抗生素可用于這5大皮膚病)1

1外用抗生素治療皮膚軟組織感染

皮膚和軟組織感染(skin and soft-tissue infections,SSTIs)是患者求醫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皮膚科領域。

SSTIs最常見的分類分為兩大類:非壞死性和壞死性皮膚感染,這取決于累及的深度和損害的本質。

壞死性感染通常包括化膿性肌炎、壞死性筋膜炎、氣性壞疽和Fournier壞疽。而非壞死性感染則包括了膿疱瘡、疖病、癰、動物和人咬傷以及感染性壓瘡。

盡管上述分類所包含的皮膚病種多樣,但僅在極少數特殊病例中推薦使用外用抗生素。事實上,幾乎隻有膿疱瘡這一非壞死性皮膚感染需要局部抗菌治療。皮損減少者常推薦莫匹羅星(或瑞他帕林)每天2次,連續外用5天左右。

事實上,目前還沒有确切的數據表明哪種外用抗生素對膿疱瘡患者最有效,一些臨床研究表明夫西地酸與莫匹羅星或瑞他帕林具有相同效果甚至更優。曾有膿疱瘡的Meta分析指出,莫匹羅星和夫西地酸可作為膿疱瘡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法。

盡管國際指南沒有就首選局部抗生素達成一緻,但有必要強調,膿疱瘡局部抗生素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局部的細菌耐藥性,因此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選擇。

對于複發性膿疱瘡,推薦2%的莫匹羅星塗抹鼻腔,以減少臨床複發。

此外,Torrelo等人研究證實,對于6個月到18歲未成年的非大疱性膿疱瘡患者,外用氧氟沙星治療安全有效。

2外用抗生素治療尋常痤瘡

國際指南建議外用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療輕度和中度痤瘡,不推薦使用單一的外用抗生素治療痤瘡,這樣非常容易導緻細菌耐藥。

目前最推薦的組合包括不同濃度的過氧化苯甲酰與克林黴素(或紅黴素)聯合使用,以及0.025%維甲酸與1.2%克林黴素凝膠聯合應用。

對于妊娠的患者,由于局部或系統使用維甲酸類藥物有緻畸風險,這限制了該類藥物的應用,但研究表明短期的外用抗生素治療痤瘡對孕婦是安全的。

此外,雖然痤瘡的局部抗菌治療通常沒有系統副作用,但少數研究報告了可能有胃腸菌群改變的風險,因此尚未明确診斷的胃腸疾病患者有必要慎用。

3外用抗生素治療化膿性汗腺炎

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是一種相對少見的疾病,常累及年輕女性。

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危險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肥胖、吸煙和激素水平失衡。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HS可能是一種主要累及毛囊上皮而非汗腺的疾病。

盡管其緻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HS是一種自身炎症性疾病,而非原發感染導緻的疾病。抗菌藥物在HS中的主要作用在于預防感染以及治療繼發的感染。

推薦外用1%克林黴素(洗劑或溶液)作為HS的一線治療,克林黴素對厭氧菌、鍊球菌和葡萄球菌均有活性,它在HS治療中可能既能減輕皮膚炎症也能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不過,外用克林黴素僅适用于輕度HS(HurleyⅠ期或Ⅱ期),主要表現為淺表膿疱,無深部膿腫的皮損。建議每天2次,持續3個月,但長時間使用應警惕耐藥。

4外用抗生素治療玫瑰痤瘡

由于玫瑰痤瘡不是一種感染性疾病,除了外用甲硝唑外,外用抗生素并不特别合适。

事實上,由于甲硝唑具備抗炎特性,所有主要的國際指南都推薦外用甲硝唑治療輕度至中度玫瑰痤瘡。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甲硝唑治療紅斑和丘疹性玫瑰痤瘡有效,外用1%或0.75%的甲硝唑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為一線治療。

部分臨床醫生也有使用某些大環内酯類的抗生素,不過FDA并沒有明确批準,國際指南也不推薦。事實上,在玫瑰痤瘡的治療中,隻有甲硝唑是适用的,主要針對輕度病例。

5外用抗生素治療特應性皮炎

衆所周知,皮膚微生物群可以在不同疾病中發生波動。金黃色葡萄球菌數量在AD發作期間大大增加,在病情緩解後減少。

此外,從AD患者分離出的80%以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分泌超抗原,如葡萄球菌腸毒素B 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這與炎性病變的顯著加重相關。

在特應性皮炎中,隻有在有明确證據表明繼發感染的情況下才使用局部抗生素是極其重要的,以避免細菌耐藥性。研究發現AD患者對對杆菌肽、新黴素、夫西地酸和莫匹羅星表現出較高的耐藥水平。

由于這些原因,即使AD的複合感染非常常見,由于潛在緻敏和耐藥性的風險,預防性外用抗菌治療也是極其不建議的。

6不良反應

外用藥物引起的變應性接觸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一種不常見但可能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情況。

ACD是一種IV型超敏反應,當患者抱怨其皮膚情況加重或在某種産品的應用部位出現急性瘙癢或紅斑、丘疹、水疱時,應懷疑ACD的可能。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外用抗生素中是最常見緻敏物質。新黴素是一種氨基糖苷類的廣譜抗生素,對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特别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殺菌作用。它對銅綠假單胞菌和厭氧菌的治療效果不佳,對鍊球菌的治療效果較差,歐洲中心研究顯示其緻敏率平均為1.9%。此外,新黴素常與其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發生交叉反應。

氯黴素是一種廣譜抗生素,也是引起ACD的常見原因。

總體來說,克林黴素與紅黴素引起的ACD相對較少,呈低緻敏性。

小 結

局部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為許多不同的疾病提供了良好的治療選擇。

然而,盡管它們的治療效果無可争議,但外用抗菌藥物使細菌獲得耐藥性讓傳統治療極具挑戰性。因此,在選擇皮膚外用抗菌藥物時,應嚴格掌握适應證,個體化選擇最合适的方案。

來源:醫學界皮膚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