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絲
杜甫
杜甫是由盛唐向中唐過度的詩人,由于經曆了安史之亂,飽看了戰争帶給人民和國家的深重災難,杜甫的心情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最初對于功名的追求讓位于對于國家民族災難的表現和思考,因而詩風沉郁頓挫。
其實“沉郁頓挫”這個詞,是杜甫在《進雕賦表》中用來形容漢代文人楊雄與枚臯辭賦風格的說法,由于後來杜甫自己的詩歌同樣具有這個特點,人們就摘取該詞做了他的詩風概括。“沉郁”的意思主要是說内容廣大厚重,深沉郁憤。“頓挫”的意思不大好理解,解釋也有所不同。有人認為是說的表情達意的音韻與技巧方面,偏向于抑揚跌宕。但是我認為,張銑為《文賦》所作的注應該最切合杜甫的意思。陸機《文賦》原文:“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張銑注曰:“頓挫,猶抑折也。”直言之,這“頓挫”的風格是與“流利”相對的,是因為情感悲郁而不斷陷于抑折頓挫的狀态。
杜甫詩歌此種風格的形成,後期際遇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綜合考察杜甫的身世,我們發現,在他的家庭背景方面,也早已印着濃厚的陰影。
杜甫祖父杜審言跌宕起伏的官場經曆,已足以令人深思,甚至氣沮,但和杜甫外祖家的悲慘命運相比,那簡直算不了什麼。而且,由此推開去看大唐輝煌的表象下個人的命運,那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之至。
這裡所言的“外祖”,有兩重關系,一重是杜甫的外祖母,一重是杜甫外祖之母。上下兩代是婆媳關系,卻都是李唐宗室之後人。下面分說。
杜甫草堂
先說杜甫的外祖母崔氏夫人一家。
杜甫的母親去世早,杜詩中幾乎沒提到過她,但卻提到過她的兄弟輩。杜甫曾經在潭洲向他的舅舅崔偉說:“賢良歸盛族,吾舅盡知名。”當時的崔家是顯赫的世家,所以能與皇家結親。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第十子李慎被封為紀王,他與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的關系很好,被并稱為“紀越”。武則天執政時,為了把持大權,對李唐宗室子弟進行了清洗,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的兒子被殺害的有好多,李貞起兵讨伐武後,兵敗系獄,結果與之有交往的李慎被牽連,流放荒遠之地,中途病死。李慎的第二個兒子李琮也被拘囚入獄。李琮有個女兒嫁入崔家,這就是杜甫的外祖母。當時她面容憔悴,穿着布衣草鞋,每天徒步往來于洛陽大街上為李琮送衣送飯,人們看在眼裡都十分感動,稱之為“勤孝”。
但是李琮和弟弟們後來又被流放桂林,慘遭殺害。李琮的兩個兒子李行遠和李行芳,也被流放去更遙遠的西康西昌,李行遠眼看性命不保,但是行芳還隻是個小孩兒,可以免除一死。小小的行芳卻一定要替哥哥去死,哭哭啼啼抱着哥哥不撒手,無奈官吏鐵石心腸,不為所動,最後兄弟倆竟都被殺害。西南地區的人們皆知行芳之義行,都稱他為“死悌”。
大家看,“勤孝”“死悌”這兩件人倫至高的表現,都集中在李琮的子女身上,這是不是說明,李琮教育子女比較成功?但是可惜生在皇家,竟連性命都保不住。所以人人都在想象力向往的帝王之家,未必是值得向往的呢!
女皇武則天
我們再來看一下杜甫外祖之母的家庭悲劇。
杜甫外祖的母親是舒王李元名的女兒。李元名是太宗的弟弟,高祖第十八子,他品行高潔,為人端肅,治家甚為嚴謹。他的兒子李亶做了豫章王,政聲清嘉,流傳很廣,高祖李淵知道後,親自下手诏表揚他,而且為了褒獎李元名教子有方,要升遷他去管理大州,李元名辭謝說:“臣忝屬籍,豈以州郡為仕進資邪”,意思就是,我是宗室内的人,難道還要憑着州郡封地作為仕進資本嗎?李淵一聽有理,隻得作罷。李元名就是這樣一個胸襟淡泊的人,甚至有隐遁高蹈之意,可惜,武後執政任用酷吏打擊李氏子弟,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不放過,其他人更是任意誅殺,遑論親情?酷吏丘神績陷害李亶,李元名父子終于沒有逃脫魔掌,先後冤死。
這兩代外祖家的悲慘遭遇,杜甫都心知肚明。在他留下來的文章中都有所體現,隻不過婉曲節制地稍稍言之而已。很難說,這一切不在少年和青年時期的杜甫心中,投下濃重的陰影。隻是,由于時局原因,不好暢所欲言罷了。
所以,我認為,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除了後期的安史之亂造成的深重的苦難感,早期聽聞的作為背景的倫理慘劇,應該也是原因之一。盡管可能這一層因素稍微單薄一些,但不能完全抹去它的存在。
由杜甫這一家推開去,在初盛唐的輝煌外衣之下,覆蓋着多少類似的悲劇,不能不令人深思,令人慨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