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無法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

無法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6-30 23:16:44

無法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内心的小孩如何影響我們)1

本文摘自《看懂自己的脆弱》,作者冰千裡。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去,他的一生都在經曆心靈成長。

在遇到心靈方面的問題時,通過認識與分析“内在小孩”,我們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認清内在小孩,以及認知所處的階段?

通過探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讓自身心靈成長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晰。這裡劃分了四個不同的感知階段,幫你認清“内在小孩”的成長,它們的出現沒有固定次序,有時是相互穿插的,有時是并列存在的。

階段一:未覺知階段

在未覺知階段,我們過得比較混沌,很容易陷入從痛苦到逃避、再痛苦、再逃避的惡性循環,具體表現有以下三種:

(1)我們逃避的往往是痛苦情緒這個表面問題,意識不到内在小孩的存在,或者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導緻表面問題解決不了,隻能持續陷入痛苦。

比如,很多父母在中年時期會因為孩子的問題陷入焦慮。當孩子磨蹭着不願意去學校時,大多數父母隻關注到孩子“拖延”的行為表現,而不會去想孩子抗拒上學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

再比如,我們總是覺得伴侶不理解自己,卻并不去深想對方為什麼沒能理解自己,僅僅沉浸在這種不被理解的悲傷和孤獨裡。

(2)我們往往把問題歸因于現實因素和他人,很少聯系自身。

比如,對于上文提到的孩子的拖延行為,多數父母會認為是孩子的原因,覺得孩子的習慣不好,不會回頭問一問懷有這個觀點的自己:為什麼孩子的行為會引發自己抓狂的情緒?是自己的哪個部分被觸動到了?

(3)嚴重失望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認命。

這一種表現是第二種表現的延續,也就是當你歸因于外部因素,但又不能改變什麼的時候,往往會歸咎于社會,甚至是世界乃至時代這些宏觀的環境。

面對這些大環境、大背景,人往往會認命。“痛苦來自命運的安排,我根本沒有力量去改變這一切。”接着陷入恐慌的狀态,想要找到某種信仰,來給自己的命運賦予某種價值和意義,以防被負面情緒吞噬。

很多人在還沒有認清痛苦的根源的情況下,選擇去信奉宗教,這其實是換個方式逃避,和歸咎于命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在逃避認識自己。

階段二:覺知階段

在覺知階段,我們意識到并承認内在小孩的存在,具體表現也有三種:

(1)我們不再逃避痛苦情緒這一表面問題,而是開始思考引發痛苦的原因。

(2)我們不再歸咎于外部環境和他人,而是轉向審視自身——“我在哪裡出了問題,才會被這樣對待,引發這樣的情緒?”

一旦将視線轉向自身,我們就會開始對命運表示質疑:究竟什麼是命運?我的命運掌握在誰的手裡?換句話說,我們其實是作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在探索是否哪裡做得不妥。

(3)當我們試着從自身尋找答案時,心靈成長才真正開始。

有個成語叫“饑不擇食”,意思是人在餓極了的時候,不會挑揀食物是否美觀、是否美味,隻要能止餓就吃——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學習大量處理情緒的方法,囫囵吞棗,一股腦兒地運用到現實當中。

然而,要讓現實有所改變,是需要帶着思考去行動,并感知自己的各種感受和情緒的。帶着思考去行動是指讓思考引領我們的行動,如果不思考隻行動,現實不會有所改變。同時,要感知自己的各種感受和情緒。

比如,孩子非常叛逆,愛和言行不夠正向的人在一起,當我們不再一味地質疑孩子哪裡出了問題,而是開始審視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是存在問題,調整家庭場景中的行為和對待孩子的态度,試着不去控制孩子時,心裡會感到空落落的;但接下來,就會進一步反思為什麼會感到失落,并思考這種不确定感或者失控感來自哪裡。

這樣反複思考,反複行動,反複在調整中體會自己内心的各種變化之後,你很有可能探索到痛苦的真正原因。

階段三:反抗階段

在反抗階段,我們開始了各種争鬥和積極的掙紮,想要重新塑造内在小孩。當我們有這種想法時,通常會出現以下四種表現:

(1)我們比較清楚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特别是可以敏感地感知到他的恐懼情緒時,會想方設法滿足他的一切需要。

在這個階段,我們往往會在現實層面進行反抗,就算是遭受挫敗,也依然堅持。比如,以往你在面對伴侶的指責和挑剔時可能習慣了沉默和順從,但當你了解到内在小孩的渴望,很可能就會開始說“不”。

(2)我們會運用各種心理學方法來思考原生家庭對自己産生的影響。

當你真正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就意味着反抗階段已經到來,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3)我們會不斷突破以往的互動模式,做出對抗、分離、獨立、拒絕等嘗試。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例子中,我們可能會覺得直接對伴侶說“不”顯得很自私,但是内心卻感到說不出來的痛快。這種痛快感,其實就是内在小孩的需求被滿足以後的感覺。

(4)亢奮和抑郁兩種情緒反複交替出現,我們心懷憧憬,也心懷恐懼。

如果我們在對抗父母的過程中,發現父母的态度有了變化,内在小孩的需求被略微滿足,就會感到非常興奮,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希望。

相反,如果我們在試着拒絕父母和伴侶時,被他們用各種方式無情地打壓,内在小孩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出現抑郁情緒,感到更加害怕。

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冒着被打壓的風險去堅持反抗。反抗的重要意義在于,我們開始接納以往沒有接納的事物,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劃清與他人的邊界,敢于在顧慮中,在冒險中,艱難前行。

階段四:整合階段

整合階段又叫作整合期,即與内在小孩和解的階段。所謂的“整合好”,就是你已經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不會再因為執念而感到痛苦了。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沒有絕對的“整合好”,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不斷發現自我、整合自我的這個過程。

在整合階段,我們可能會出現以下表現:

(1)我們會開始承認自身現實和過往的某些局限性。

(2)我們不再刻意反抗,或是逆來順受,而是平靜地面對真實,表達真實,不再自欺欺人。當然,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3)我們開始思考餘生的意義:我應該怎樣活着?我應該為自己做些什麼?我是不是應該換一種态度,換一種活法?

(4)我們會降低對他人的需求。對他人的需求降低了,那麼要求和期待自然降低,一些在親密關系裡的苦惱就會減少,于是我們開始把内在小孩的需求放在首位,一切關系——無論你曾經認為多麼親密的關系——都放在更靠後的位置。

上文的内容來自于冰千裡老師的新書《看懂自己的脆弱》,每個人的心裡都住着一個小孩,通過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你會發現自己有過的負面情緒、叛逆念頭、沖動行為,或是另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都是有迹可循的。在這本書中,知名心理咨詢師冰千裡老師将陪伴你了解自己内心脆弱的來源,通過深入了解你自己的内在小孩,來幫助你脫離困境,學會溫柔對待自己的全部。

趁着618,來讀書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