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是什麼?[閩南網]在我國民間,流傳着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分析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是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閩南網]
在我國民間,流傳着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差在1—2天之内。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别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結束語:二十四節氣中,大部分是反映氣候的,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其他諸如驚蟄、清明、小滿、芒種等四個節氣,則是反映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