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學派有兩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與莊子。自魏晉時代以來,老子與莊子便被合稱為“老莊”,被視作道家的代表人物。
那麼老子與莊子的學說是否有何不同呢?
其實他們的學說區别太大了,從根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老子是周朝呃政府官員,他有感于春秋時代天下大亂,因此要教育統治者如何治理天下。
《史記》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一般認為老子是為周王室管理圖書檔案的,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中央檔案館館長,是一位中央幹部。他為周王室管理圖書檔案,可以看到以前曆朝曆代的檔案文獻,并從中總結出了如何統治天下的道理。
所以,老子寫的《道德經》本是一部寫給統治者看的政治書籍。
老子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無為。因此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老子認為要讓百姓: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道德經》第三章)隻有這樣才能天下太平。
因此老子常被人批評為“愚民”,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請見我的文章:《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是在提倡愚民政治嗎?)。後來從老子學說中分出了法家一脈,主張通過制定法律達到君主的無為而治。戰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著過《解老》、《喻老》,也就是解讀《老子》。後來漢初盛行的黃老道術,被今天的學術界稱為道法家,屬于道家和法家的中間形态。
其實在先秦,什麼道家、儒家、法家并非泾渭分明,他們都是政治學派,探讨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因此往往有一定重合。比如法家韓非子是儒家荀子的學生,他又推崇道家老子的學說。
莊子則是隐居的修真者。他的理想寫在《莊子·逍遙遊》中:“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身份是漆園吏、“漆園”是什麼?學術界有兩種解釋:有人認為漆園是地名,莊子是漆園這個地方的小吏;還有的人認為漆園就是漆樹園,莊子是管理漆園的小吏。不論如何,莊子都是一個小吏,與一般百姓沒有什麼差别。根據《莊子》一書中的描寫來看,莊子的生活十分貧困的,有時還會吃不上飯。
莊子考慮的總是普通人如何超越凡俗,進入逍遙無待的境界。所以莊子表現出的是一個“修仙者”的形象,他的理想在《莊子》第一篇《逍遙遊》中描繪得淋漓盡緻。
莊子認為,普通事物的運動需要憑借外界的客觀條件,所以精神不能自主,心靈不得安放,但真正逍遙的境界則不需要憑借外界條件,即“無待”。莊子想做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當然了,莊子指的主要是個人的精神自由,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
所以莊子提倡“無用之用”,提倡“支離其德”。他看到俗世的紛擾污濁,因此追求出世隐居,不願出仕為官。所以莊子号召人們做無用之人,因為有用之人雖然可以獲得榮華富貴,卻難以保全性命。在戰國亂世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商鞅在秦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他們雖然榮耀一時,最終卻難逃慘死的下場。
《莊子》一書雖然推崇老子,但其中提到老子的地方比較少,反而莊子經常借孔子之口說出自己的主張。這也說明先秦各家沒有明顯的界限,莊子将孔子當成了得道之人。
《莊子·天下篇》中評價老聃的學說: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而莊子的境界則是: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這是莊子後學眼中老子與莊子的區别,顯然他們認為莊子更為超凡脫俗,無與倫比。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