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認親從三國時創立,一直被奉為圭臬,沒有人懷疑。可惜它是靠不住的。提起親子鑒定,很多人會想到古代小說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認親。但隻見活人與活人之間的認親方法,那麼活與死人是怎麼認親的呢?這對于現代科學來說并不難,但這古代是怎麼做的呢?
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記載了一個故事,山西有一戶人家在外出經商之前把祖産托付給了自己的弟弟,在外面結婚生子,隔了十多年後帶着自己的兒子回家。弟弟知道自己的哥哥要回來,擔心自己哥哥的兒子要繼承祖産,在哥哥回來的時候就污蔑哥哥的兒子是抱養的,沒有繼承權。兩人吵到了官府進行了滴血認親,結果哥哥和他兒子的血是相合的,弟弟就被抽了一頓鞭子。
後來弟弟回到家後也和自己的兒子玩滴血認親,結果一驗竟然不合。弟弟就覺得滴血認親不可信,就又要官府去。縣長跟他說:“你知道為什麼你和你兒子的血不合嗎?因為那兒子是隔壁老王的。”結果弟弟讓自己兒子和隔壁老王驗血,一驗,竟然相融。弟弟就這樣發現自己被戴了綠帽子。
從做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得知,滴血認親是我國古代鑒定親子關系最常用的辦法,在很多古裝劇例如《甄嬛傳》裡面就有這樣的場景。滴血認親,同種類型的血會相融,但是不同的話則會産生排斥,古代人認為父母和自己的血必定是一樣的,所以隻要是親生的,他們的血就會相融。當然,現代科學證明,滴血認親是沒有用的,孩子的血型不一定會和父母一樣。
在古代,滴血認親是活人和活人之間的驗證,但是你們又是否知道,活人跟死人也是可以進行親子鑒定的嗎?活人和死人進行親子鑒定的方法就是滴骨認親。滴骨認親就是把死人的墳墓挖開取出骨頭,然後将活人的血滴在骨頭上,如果血能夠滲透進骨頭裡面,就證明有親子關系
滴骨認親其實在現代看來也是一個無稽之談,但是不管是滴血認親還是滴骨認親,在封建社會裡面出現都是正常的,畢竟封建社會沒有現代發達的醫學,而從認親的這些方法的出現,也展現了古人對于倫理關系的重視,就是希望所謂的一脈相傳吧。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滴血認親的相關知識,揭開滴血認親的面紗。
滴血認親”的原理
不同血型的血一旦被混合,可能會出現沉澱之類的情況。民間傳說中的“非親屬關系血液不能相融”,說的就是發生這種沉澱的情況。這些沉澱看上去就像小顆粒(血量越多、顆粒越多),表現出來便是不能融合。這種現象隻會發生在不同血型的兩滴血相混合時。而相同血型的兩滴血,紅細胞不會結合抗體,就可以融合而不發生沉澱。
但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親生并沒有關系。中國人口有13億,而ABO血型就隻有四種,相同血型的人有千千萬萬,如果就根據血型是否相同來判斷是否有親子關系,那世間的冤假錯案也就太多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有這樣的“滴血認親”片段:取一碗清水,再将兩滴血滴到清水中。這樣一來,滴血驗親的結果就更不可信了。因為紅細胞隻有一層脆弱的細胞膜,沒有堅固的細胞壁。由于滲透壓的關系,紅細胞在清水中會吸水而脹破,讓細胞膜破成碎片。碎片上的抗原與抗體也能結合,但不像完整的細胞膜一樣能結合大量抗體,這樣便達不到沉澱所需重量,也就不産生肉眼能看清的小顆粒,所以用這種方法,不管這兩滴血的血型是否相同,看上去都是融合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