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從口而出的病證。古代文獻将嘔與吐進行了區分: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幹嘔。臨床嘔吐常兼見,難以截然分開,故統稱為“嘔吐”。嘔吐可單獨出現,亦可伴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中。
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門梗阻、食源性嘔吐、神經性嘔吐、十二指腸壅積症等以嘔吐為主要症狀的,另如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尿毒症、代謝紊亂以及一些急性傳染病早期當以嘔吐為主要表現時,均可參考本病辯證施灸。
【病因病機】
嘔吐的病因多由飲食所傷,外感時邪,情志失調,素體脾胃虛弱所緻,其病機主要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嘔吐的病變髒腑在胃,與肝、脾二髒關系密切。胃為倉廪之官,主受納水谷,以和降為順,若邪氣侵擾,胃虛不降則上逆為吐。脾主運化,以升為健,與胃互為表裡,若脾陽素虛,或飲食所傷,則脾失健運,飲食難化,或水谷不歸正化,聚濕為痰成飲,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為吐。肝主疏洩,有調節脾胃升降之功能,若為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或氣郁化火,橫逆犯胃,亦可緻胃氣上逆而吐。
【辯證施灸】
1、外邪犯胃證
主要表現:突然嘔吐,起病較急,若感受風寒,則兼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若感受風熱,則兼見發熱惡風,頭痛自汗,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則:疏解表邪,和胃降逆。
蕲艾灸法治療:
配穴:合谷、大椎、内關、中脘。
灸法:(1)蕲艾條溫和灸:45—60分鐘/穴,日1次。
(2)蕲艾器具灸:45—60分鐘/穴,日1次。
(3)蕲艾炷着膚灸:7—9壯/穴,日1次。
(4)蕲艾炷隔姜灸:7—9壯/穴,日1次。
(5)蕲艾溫針灸:35—45分鐘/穴,日1一次。
2、痰飲内阻證
主要表現:嘔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脘痞滿悶,納谷不佳,頭暈,心悸,或逐漸消瘦,舌苔白滑而膩,脈沉弱滑。
治則: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蕲艾灸法治療:
配穴:(1)脾俞、胃俞;(2)中脘、章門、豐隆、公孫。
灸法:(1)蕲艾條溫和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鐘/穴,日1次。
(2)蕲條器具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鐘/穴,日1次。
(3)蕲艾炷着膚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7—9壯/穴,日1次。
(4)蕲艾炷隔姜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7—9壯/穴,日1次。
(5)蕲艾溫針灸:兩組腧穴交替施治,35—45分鐘/穴,日1一次
3、脾胃虛寒證
主要表現:飲食稍多即欲嘔吐,時發時止,食入難化,胸脘痞悶,不思飲食,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治則: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蕲艾灸法治療:
配穴:(1)脾俞、腎俞;(2)中脘、足三裡、内關、神阙。
灸法:(1)蕲艾條溫和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鐘/穴,日1次。
(2)蕲艾器具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鐘/穴,日1次。
(3)蕲艾炷着膚灸:兩組腧穴交替施灸,7—9壯/穴,日1次。
(4)蕲春大灸法:①中脘至關元段任脈、足少陰腎經及足陽明胃經諸穴;②脊中至命門段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諸穴。交替施行蕲春大灸法,日1次。
(5)蕲春火灸法:①中脘至關元段任脈、足少陰腎經及足陽明胃經諸穴;②脊中至命門段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諸穴。交替施行蕲春大灸法,日1次。
【醫案舉隅】
馬某,男,50歲,幹部。2005年10月3日初診:患者嗳氣,嘔吐清水病史10年餘。半月前,因勞累受涼緻嘔吐複作,覺上腹脹滿不适,隐隐作痛,嗳氣,進食即吐,吐盡為止,服中西醫藥罔效,某院診為:“胃神經官能症”。刻下:體瘦,表情淡漠,少氣懶言,聲低氣怯,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此為脾胃虛寒,失于溫煦,運化失聰之虛寒嘔吐證。拟用蕲艾隔姜大灸法治療,施灸部位:①仰卧位:中脘至關元段任脈、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諸穴;②俯卧位:脊中及命門段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諸穴。兩組腧穴交替施灸,日1次。灸治3日後,諸症大減,已能進食;半月後,飲食增進,體力漸旺,後灸法改為2日1次,調養月餘而愈。随訪五年未發。
按:蕲春大灸法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蕲春艾灸療法”的代表性灸法之一,源自李時珍《本草綱目》之“灸發背癰疽方”,傳承至今四百餘年,該法量大力專,善治虛寒性疾病。
本案運用蕲艾大灸法于腹、背兩組腧穴交替施行隔姜大灸,可溫中健脾,和胃降逆。脾胃健,中陽足,則虛寒嘔吐可止。
【李時珍灸方】
“反胃吐食,燒灰,入朱砂末少許,壓舌下,甚效。時珍。”(《本草綱目·卷5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