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狗是泊來品,就是夾火腿腸的長面包,品類也很多,深受洋人的喜歡。熱狗與菜煎餅相比,雖然加工技法不同,都屬于食品,但是食用目的卻一樣。熱狗口味單調,營養單調,菜煎餅則營養豐富,口味可調,任人自選。如此說來,亦菜亦飯的菜煎餅不知要比熱狗強多少倍。菜煎餅就是棗莊人的熱狗。
菜煎餅,顧名思義就是加菜做成的煎餅。《金瓶梅》第五十回講。“又是一大碗鳝魚面與菜卷兒,一齊拿上來。”這裡的“菜卷兒”,實際就是目前流行在棗莊大街小巷的菜煎餅。至今在農村鄉下仍有老年人說菜煎餅為“菜卷兒"的。在山東自古至今民間以煎餅為主食的地方隻不過在棗莊、泰安、臨沂、濟甯一帶,并不是所有的山東人都是以煎餅為主食的,而且,上述地區煎餅的做法與吃法亦有不同之處。所以,别說是外域人,就連山東以外的中國人也未必能有幸品嘗到棗莊菜煎餅那誘人的美味。不信,僅舉一例。1993年5月,山東省勞動廳在棗莊舉辦特級廚師培訓班,特聘請江蘇淮安商業技工學校,一行六人(有校領導、高級講師、特級廚師)赴棗莊講學,途經台兒莊區招待所用午餐,席上菜肴豐盛,但惟有“菜煎餅"被其六人齊呼:"天下第一美味"。筆者同桌在場,真不知所措。
菜煎餅是在煎餅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它的起源還無證可考,在棗莊一帶不知流傳多少代了。據老人們回憶,菜煎餅過去主要在棗莊農村流行,因為做起來費工費時,做得數量也很少,隻是在為改善生活,調劑口味時偶爾做一次。筆者小時候在老家,就多次吃過母親在烙煎餅時的大鏊子上塌烙的菜煎餅。
菜煎餅的産生據說最初與生活困難有直接關系。一般情況下,婦女們在烙煎餅時在鏊子上烙的第一個煎餅稱為頭鏊子煎餅。頭鏊子煎餅,因為鏊子剛剛燒熱,又擦過一層油,鏊子熱涼不勻,糊子(用小麥或雜糧或地瓜磨成的粉漿糊)攤在鏊子上打滑,烙出的煎餅往往又黑又厚,而烙到最後一個煎餅時,剩下的糊子或多或少總是攤在一塊,烙出的煎餅也不夠均勻。這樣,第一個煎餅和最後一個烙出來的煎餅,男人們一般不吃,就連婦女也無奈下咽,丢掉又覺得可惜,勤儉聰明的婦女想盡辦法,便把這兩個煎餅合在一起,中間随便夾些青菜做成的餡,再翻正煎烙一下,口感味道大為改觀,單獨食用松軟可口,于是,一傳十,十傳百,菜煎餅便在棗莊一帶農村興盛流傳下來了。
傳統菜煎餅制做工藝比較簡單,一般有菜有鹽即可,烙出來都是自食。現在,菜煎餅成了商品,流行在街頭巷尾的名小吃,烙煎餅的鏊子換成了小餅鏊。人們生活提高後,要求菜煎餅的口味和餡心必須多樣化。餡心四季皆備的有豆腐加菜餡、粉條蛋皮餡;春夏兩季多為荠菜餡、韭菜蝦皮餡、韭菜雞蛋餡、銀銀菜餡、馬齒苋餡等;冬季有蘿蔔餡、白菜餡、芹菜餡等十多種餡心。不管選用那種餡心加工菜煎餅,都要先将菜洗幹淨,用刀切成粒狀,根據食客需要加入蔥米、姜末、花椒面、雞蛋、蛋皮末、蝦皮、精鹽、食油等調味品,放盆内,攪拌均勻,如用蘿蔔或白菜做餡,講究的還需要将其剁細撒些精鹽殺一下水,用手擠淨後再調味作餡。愛食辣還可以在餡子裡适量放點辣椒絲、辣椒面(油)或胡椒粉。
餡子拌好後放盆内,然後支起鏊子燒熱,用勺子舀磨好的糊子或用面粉加水調好的糊子放鏊子上,右手持批子(烙煎餅的專用工具長2尺寬1.5寸)逆時針方向将糊子攤勻烙煎成煎餅後揭下,用同樣的方法烙第二張煎餅不揭,随即放上調好味的餡子攤勻,再摞上一張煎餅,撒少許清水,約一分鐘後,翻過來再烙一分鐘,待餡心熟透,起邊對折兩次,成厚長方形,用刀在鏊子上切成正方形或菱形,取下即可食用。如果用小餅鏊子(直徑1.2尺)烙制的菜煎餅,疊成卷即可用刀切斷。
制成的菜煎餅呈金黃色,外酥内軟,餡心鮮嫩油亮,松、軟、熱、鮮、香,多含葉綠素,花青素,纖維素,集多種味道和口感于一身,吃起來香噴噴,味美無比。近些年,菜煎餅這種民間家庭小吃由農村堂而皇之地走到了棗莊市區的大街小巷。由于食用方便,營養較全,買主紛紛,城市居民也設攤點支鏊子,專做菜煎餅生意,攤點不下幾百家。一個煎餅攤即可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目前,菜煎餅攤早就由過去流動設點升級租房固定,衛生狀況較前也有了質的改變。菜煎餅勝過西餐熱狗,是典型的飯菜兼備食品。據說市有關部門還為菜煎餅制定了标準,人社部門列入專項職業能力,傳入滕州的菜煎餅辦成了大酒店,還去濟南到北京開了分店,這都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勝哉菜煎餅,美哉菜煎餅,典型的棗莊民間名小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