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法國啟蒙哲學
一、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
法國啟蒙運動是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啟蒙運動的組成部分,但它是最為徹底和影響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而且在後來的世紀裡影響深遠。它的特點有:
1、它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曆史進步的運動。
法國啟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興的法國資産階級的利益要求和願望,是先進階級的思想和意識的集中反映,也是對本身就具有直接進步性的自然科學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為至高無上的評判标準。
“理性”是啟蒙運動的一面旗幟。恩格斯說:“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學基礎主要是唯物主義的。
法國啟蒙思想一開始就承認自然的獨立性,具有唯物主義的傾向,發展到最後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在哲學上完全是唯物主義的(至少在自然觀上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也因此典型地表現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機械唯物主義。
4、它具有鮮明的戰鬥性,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輿論準備。
法國啟蒙運動始終有兩個主要的明确的現實目的:
(1)反對法國專制的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制度。
(2)反對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學,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張無神論。
因此每一個啟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戰士。恩格斯說,啟蒙學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後來,“學者+鬥士”形成為法國許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
二、早期啟蒙主義者的思想
一般認為法國啟蒙思想家可根據他們的思想特征劃分為相對集中的四類:
一是早期的以“自然神論”為特征、對宗教持較溫和的批判态度的啟蒙主義者。
二是後期的以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為特征的、對宗教持激進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書派”。
三是代表來自下層勞動群衆的先進意識的、以空想共産主義思想為特征的、對私有财産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啟蒙主義者。
四是作為特例的盧梭。
早期啟蒙主義者主要有貝爾、孟德斯鸠、伏爾泰、孔狄亞克等。下面對他們各自主要的思想觀點作介紹。
(一)皮埃爾 • 貝爾的懷疑論
貝爾ierre Bayle、1647年—1706年。
著《曆史的和批判的辭典》。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他是“使十七世紀的形而上學和一切形而上學在理論上威信掃地的人”。
貝爾的思想特點是懷疑論的,即以懷疑論作為理性批判的武器,針對宗教神學,指出一切神學問題和争論都是混亂、無意義的。重要的是他通過懷疑論而得出的兩個結論觀點:
1、認為理性和信仰應分開,信仰和理性為“雙重真理”。
2、認為道德與宗教也應分開。
他認為道德的基礎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對實際環境和行動後果的算計也可使人趨善避惡。認為中國就是一個由無神論者組成的社會。
貝爾的觀點對于當時來講當然是驚世駭俗的。
(二)孟德斯鸠的法哲學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1755年。
著《論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學是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這些原因統稱為法的精神。主要觀點有:
1、他受當時已有的“自然法”的觀念的影響,認為法是“由萬物的本性派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一切實體都有“法”,連神也不例外。
2、認為人類社會的成文法要以人類的自然法為基礎,人的自然法與人的本性和生活條件是相吻合的。
3、認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則”,尤其要适應一國的自然狀況,因為地理環境決定着民族性格和社會制度。
4、認為在不同的條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種政體:共和制、君主制和獨裁專制。
5、在他主張的政治制度中,認為應是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三權”分立的。
孟德斯鸠的“法”相當于“規律”,是理性可以認識和把握的。
(三)伏爾泰的理神論
1、他受牛頓的自然觀的影響,推導上帝存在是必然的。
宇宙需要一個最初的推動者;
有限的物質的運動和引力需要上帝給與;
思維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質中。
2、認為上帝僅僅作為宇宙的第一推動者和自然規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創世後便不再幹預宇宙了。
上帝猶如一位建築師。
3、認為上帝的存在對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
他說:“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創造一個。”
(四)孔狄亞克的感覺主義
孔狄亞克:Etienne Condillac、1715年—1780年。
著《人類知識起源論》、《感覺論》、《體系論》等。
孔狄亞克的哲學也是自然神論,但是他的理論的特點是對洛克的經驗論的宣傳和感覺主義的解釋。
1、他同意洛克認為認識起源與經驗的基本觀點,但是不同意洛克的“雙重經驗說”,認為經驗隻有一個來源,那就是對外物的感覺。認為反省不是獨立的來源,是在感覺基礎上進行的。
2、他貫徹機械唯物主義的原則,一反認識論中的視覺中心主義,提出了觸覺中心主義。認為惟有觸覺才能以身體來認識外部的形體。
三、盧梭的思想
(一)盧梭論自然狀态
盧梭也在人類社會以前劃出一個“自然狀态”,他的所謂“自然狀态”的特點:
1、認為自然狀态指沒有人際交往、語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類最初狀态。自然狀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體需要,沒有理性和觀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憐憫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區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2、認為自然狀态的人還享有天賦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認為人對自然有服從或反對的自由,并意識到這種自由。
盧梭名言:“每個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3、認為自然狀态既賦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喪失自由的原因。原因就是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個人充分發揮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識、聲譽、分配等方面産生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最後到達自然狀态的終點——私有制的産生。
(二)盧梭論社會的不平等與平等
首先,盧梭認為人類由自然狀态過渡到社會狀态,是從天然平等向社會不平等的過渡。關于人類的這個第一個過渡,他主要的觀點有:
1、他雖然認為不平等的産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認為,生産和生産技術發展(特别是金屬冶煉術和農業這兩種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導緻私有制和社會不平等的産生。
2、他認為私有制的出現有許多偶然因素,但它的産生卻是必然的。
3、他認為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法律和私有财産權的确定。
(2)第二階段:官職的設置,通過契約建立國家政權。
(3)第三階段:合法的權力變為專制,富人和窮人、強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隸的不平等發展到極點。
在盧梭看來,人類的第一個過渡既是進步,也是退步。因此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發展到極點必然物極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會開始新的平等。
盧梭認為人類新的發展階段是從社會不平等向社會平等的過渡。關于這個第二個過渡,他認為是通過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重新使人獲得自由和平等的社會。在這裡盧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會契約論,他的主要觀點有:
1、認為第二次社會契約與第一次社會契約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條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契約。
2、認為這次的社會契約進行的權利轉讓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利轉讓給一切人,這種轉讓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自由權不會因轉讓而被剝奪。
3、認為社會契約所産生的結果既不是霍布斯說所的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也不是洛克所說的隻有有限權力的政府,而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于一身的“公意”。
盧梭的“公意”概念有兩方面的性質:
(1)它是一個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
(2)它是一個辯證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别、自由和服從的辯證統一的概念。
盧梭的社會不平等與平等論具有為革命辯護和倡導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度的實踐意義。
(三)盧梭的良心論
盧梭是性善論者,良心不僅是道德的原則,而且也是知識的原則。他的良心論的主要觀點有:
1、認為良心是天賦的自然情感。
2、認為良心在知識和理智活動領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規範作用。
3、認為良心在道德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它不是消極的感覺,而是具有趨利避害、向善背惡的天然傾向。
四、“百科全書派”的思想
(一)“百科全書派”的含義和代表
1、“百科全書派”的含義
1751年狄德羅和達朗貝爾開始組織編輯《科學、藝術和工藝百科全書》(簡稱“百科全書”),1771年完成全書,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書派”在一般的意義上指“百科全書”的編撰人員群體。
“百科全書派”的特别含義指法國啟蒙時期的一批唯物主義的、戰鬥的無神論者。這也是我們在此使用的含義。
2、“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
(1)拉美特利:Julien La
Mettrie,1709年—1751年,著《人是機器》(1747年)、《人是植物》(1748年)、《各派體系的提要》(1750年)等。著名觀點:“人是機器”。
(2)狄德羅enis
Diderot,1713年—1784年,著《供明眼人參考的論盲人的信》(1749年)、《對自然的解釋》(1753年)、
《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1769年) 、《關于物質和運動的原理》(1770年)等。
恩格斯評價他:“如果說,有誰為了‘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就這句話的正面的意義說)而獻出了整個生命,那麼,例如狄德羅就是這樣的人。”
(3)愛爾維修:Claude
Helvetius,1715年—1771年,著《論精神》(1758年)、《論人》(1773年)。
(4)霍爾巴赫aul
Holbach,1723年—1789年,著《揭穿了的基督教》(1761年)、《神聖的瘟疫》(1768年)、《自然的體系》(1770年)、《健全的思想》(1772年)、《社會體系》(1773年)等。
他的戰友稱他是“上帝的個人的仇敵”。
(二)“百科全書派”的自然觀
“百科全書派”的自然觀和物質概念,比起十七世紀的唯物主義來有了重大的進步,克服了一切神學的不徹底性而達到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水平。主要表現在:
1、堅持了世界的物質的統一性的思想,力圖克服以往唯物主義者的物質概念的狹隘性,而給它一個更概括的哲學上的定義。
拉美特利說:“在整個宇宙裡隻存在着一個實體,隻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
愛爾維修說:“物質這個名詞隻能了解為那些為一切形體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緻肯定物質是能夠自己運動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
霍爾巴赫說:“物質是憑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動,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沖擊使它運動的。”
3、都肯定物質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覺能力,從而肯定了意識或心靈隻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或功能。
狄德羅把“感受性”看作物質的一種普遍的基本性質。
4、狄德羅等肯定物質本身客觀地存在着各種性質或特性,或肯定物質是“異質”的,即存在着多種多樣的客觀性質。
狄德羅的“物質異質說”。
5、強調宇宙間的萬物都處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聯系中。
6、包含着某些辯證法的因素。
“百科全書派”的自然觀的缺陷是,就其宇宙觀的全體來說,仍然是典型的機械論和形而上學的。
(三)“百科全書派”的認識論
總的說來,“百科全書派”在認識論上繼承了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義因素而發展成為較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他們的觀點的特點有:
1、他們肯定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但是不同的是,他們把感覺看作一切知識的唯一來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覺和“反省”都當作觀念來源的二重經驗論的缺陷,而達到了較徹底的反映論的水平。
2、他們也一樣反對唯心主義的唯理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特别是反對笛卡兒等人所宣揚的那種“天賦觀念”的學說。
3、他們站在經驗論的立場上反對唯理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力圖把經驗和理性結合起來。
4、他們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同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進行了不調和的鬥争。
5、他們在堅持唯物主義經驗論或反映論的同時,竭力維護了感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的可靠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反對了不可知論。
“百科全書派”在認識論上的缺陷是,他們的反映論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反映論,沒有正确認識社會實踐對人類認識的決定性作用,沒有正确認識主觀能動作用,沒有正确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也沒有把正确認識看作是一個深化的過程,而是一種“一次反映論”。
(四)“百科全書派”的無神論和反宗教思想
“百科全書派”的無神論的反宗教思想更公開、更鮮明、更徹底、更堅決。具體的方面有:
1、他們駁斥了一切宗教賴以建立的基本原理。
2、他們對特别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義和信條,都進行了批判和嘲笑。
3、他們不隻限于對宗教的教義和神學理論的荒謬性作理論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對教會及僧侶在實踐上對人民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罪惡的欺詐和愚弄,對社會國家造成的禍害,以及僧侶階級本身的反動腐朽都進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罵和痛斥。
4、他們對宗教的反動社會作用也有較深切的認識。
“百科全書派”的反宗教思想的局限是,他們對于宗教産生和流行起來的真正社會階級根源沒有正确的理解,因而也提不出消滅宗教這種禍害的正确途徑。
(五)“百科全書派”的社會曆史觀和政治、倫理觀點
1、社會曆史觀
(1)“百科全書派”的社會曆史觀的理論基礎是他們的人性論。
他們把人隻看作一個自然的存在物,即肉體的人,因此每個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樣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體的快樂和逃避肉體的痛苦,即“自愛”和“自保”
(2)認為人也受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别,因此“人是環境的産物”。
他們的“環境”指社會環境而不是自然環境,而社會環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産方式或經濟基礎。
愛爾維修就說:“人是教育的産物”。
(3)當人們問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壞又是如何造成的時,他們認為“意見支配世界”。
愛爾維修就認為,政治制度的好壞,取決于立法者的意見。
他們的曆史觀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2、政治觀點
(1)認為私有财産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自然權力”,訂立“社會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
(2)認為人是生來平等的。
(3)反對君主專制。
3、倫理觀點
他們的道德倫理觀是功利主義的道德倫理觀。
(1)認為适合于人的道德學應當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為是适合人性的行為。
(2)認為為了個人的利益,應該把個人的利益和别人或公衆的利益結合起來。
“百科全書派”有關社會領域的理論基本是曆史唯心主義的。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學
一、德國古典哲學概述
(一)德國古典哲學的概念
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的德國哲學被稱為德國古典哲學,它主要指從康德開始,經過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集大成的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
(二)德國古典哲學産生和
發展的社會曆史背景
德國古典哲學與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處在歐洲的德國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1、德國的經濟狀況:
19世紀初以前,德國同英、法、荷等國比較起來,在經濟上是一個十分過後的國家,基本上是個農業國。
1807年開始,德國的資本主義成分擺脫了停止、萎縮的狀态,在改良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到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德國的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2、德國的政治狀況:
至19世紀初,德國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嚴重,曾經有過36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19世紀初開始,由于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和壓力,德國進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的德國資産階級的力量得到了壯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長,但在1848年德國革命之前,資産階級總體上是軟弱的,出生的太遲了。
總起來說,從康德直到費爾巴哈的德國古典哲學,是德國資産階級在其不同成長階段上的意識形态的表現,是它在反封建鬥争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地位和兩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間接地為1848年德國資産階級革命作思想準備的。
(三)德國古典哲學的自然科學根源
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初歐洲自然科學正在向着一個新的階段發展,給德國古典哲學提供了新的豐富的營養。
天文學的天體演化思想、地質學關于地質的發展觀點、生物學的生物進化的思想、物理學和化學的關于非機械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學的新發現和新研究,逐漸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并向哲學提出了制定新的辯證的思維方式以準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觀規律性的要求。德國古典哲學中包含的辯證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來講就是這種要求的反映。
(四)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前提
德國古典哲學是西歐近代哲學曆史中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是在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取得的兩個最大成就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
(1)法國的無神論使哲學徹底地擺脫了神學的羁絆,使哲學的基本問題必須在發展理論思維的基礎上由理性來闡明和解決。
(2)法國唯物主義對于一切知識的内容都來源于感覺經驗和外部世界的論證,給德國古典哲學唯心主義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條件,是它有可能從知識的内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探讨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
2、德國古典哲學的産生與休谟不可知論的出現及其同法國唯物主義可知論的對立有密切聯系。
德國古典哲學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論,推進了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論證。
3、17和18世紀笛卡兒、斯賓諾莎到萊布尼茨的唯理論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重要淵源。
4、在經驗論和唯理論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反複鬥争過程中,兩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惡果都充分地暴露出來了。這作為曆史經驗,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礎,使它後來在解決人類知識問題是力求避開兩派所走過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試圖另辟新徑,以便把認識中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康德的生平活動
伊曼努爾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
普通的一個人,他的一生愛過、恨過、幸福過、也痛苦過。可是康德,他的一生可以說既沒愛過、也沒恨過;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痛苦。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說得上“幾十年如一日”,平淡得象一杯白開水。
對康德的人生也可以這麼說,他的看似平淡的一生,卻尤如滿滿一袋的金子裝在一隻普通的纖維袋一般。
康德生平的平淡使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書上對他隻有寥寥數語的表述:
“伊曼努爾 •
康德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裡的大學裡研究神學,于1755年開始作大學講師,1770年任邏輯學的教授,1804年2月12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80歲。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兩個特點:一是極其簡單,二是極有規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點30分開始散步,以緻他的鄰居都以這來校正手表,幾十年中隻有個一次他沒有出來散步,那是因為讀盧梭的《愛彌爾》太入迷了。
康德的主要著作:
《宇宙發展史概論》(1755年)、
《論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則》(論文、1770年)、
《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
《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
《判斷力批判》(1790年)、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年)、
《道德形而上學基礎》(1785年)、
《完全在理性範圍内的宗教》(1793年)、
《道德形而上學》(1797年)
三、康德的前批判時期的思想
1770年是康德哲學思想的分界線,之前是“前批判時期”,之後是“批判時期”。
總的來說,“前批判時期”的康德在哲學信念上是一個萊布尼茨—沃爾夫派的唯心主義者,但作為一個理論自然科學家又是站在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和自然辯證法的立場上的,對萊布尼茨—沃爾夫派的唯心主義和牛頓的形而上學思想進行了批判。
康德在“前批判時期”主要的思想成果是他提出了近代第一個有科學根據的宇宙自然發生、發展的學說——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的學說的意義:
(1)由于康德堅持從發展的觀點出發,力圖從物質本身的運動來說明天體的形成,把宇宙看成是在時間中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推翻了自然界永遠不變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觀點,有力的推動了近代辯證法的自然觀的形成。
(2)康德的“星雲假說”所發動的自然觀上的革命,是對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目的論世界觀的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為自然科學的解放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3)他的學說對他本人哲學思想的發展也很有意義。
由于他認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擁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沒有完全的、純粹的理性,說明他認識到了人類理性的局限性,這與他後來對理性進行進行批判的工作是一緻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