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4 10:06:55

去過星巴克的人應該知道,櫃台上放的杯子隻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種,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沒有小杯?簡直逼死強迫症啊!

1

從星巴克中杯咖啡說起

視頻中,羅永浩要點一杯中杯咖啡,但星巴克女服務員反複指着眼前的三個不同型号的杯子對羅永浩說,最小的才叫“中杯”,中間大小的叫“大杯”。羅永浩說,我明白你指的是大杯,但是我要中間的那個中杯。但服務員還是說,對不起,這是大杯。被一再羞辱之後,羅永浩惱怒的自打數個耳光後離去。對此,羅永浩在一次現場活動中說,過去三年中,他曾被星巴克服務員說了7、8次,星巴克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1

對此,星巴克給出了回複,表示将提升服務水平,為喜愛星巴克的顧客提供與衆不同的星巴克體驗。星巴克在回複中解釋,為确保顧客杯型選擇準确,有時會再次與顧客确認。對于這種不痛不癢的回複,很多消費者并不買賬,不少網友表示,星巴克不僅沒有透露出改變杯型稱呼及服務的意願,還為自己做辯解,實在是有些傲慢。

2

“比例偏見”決定杯型選擇

星巴克的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于“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2

不過在國内很少看到“小杯(Short)”星巴克,一個“隐藏的小杯”作為重要的“價格錨點”很容易把用戶的決策目标鎖定到中杯、大杯。我們在設計産品時也通常會考慮參照物,在杯型比較與價格的差異出現時,用戶自然就有所傾向。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3

在“參照物”、“價格錨點”的設定下,用戶的感知就形成了一定的“比例偏見”,我們會自然而然的進行比較,3元能多喝83ml的感知(消費者幾乎不會現場計算,大部分以視覺判斷大小差異)可以促進快速決策。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4

我們做了一個小調查,調查人群以專業咖啡社群成員和學生、白領為主,共收集有效問卷116份。在“星巴克咖啡杯型中,你最常選的是哪一個?”這個問題的調查中顯示,59.48%的人群選擇了Grande(大杯),26.72%的人群選擇Tall(中杯),13.79%的人群選擇Venti(超大杯)。

在“選擇Grande大杯是因為什麼?”的問題中,46.38%的人群選擇了“中杯量太少,大杯剛剛好,超大杯喝不了”,33.33%的人群是因為“習慣選擇中間的”,18.84%的人群是因為“劃算,感覺價格比較另兩個杯型便宜”……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5

可見,“杯量适中”的感受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然而還有33.33%是因為“習慣選中間的”,這一點也是人們的慣性思維,商家正好“利用”此思維,設計3種杯型供選擇,一般人在3個同類别不同規格的産品上選擇,會以“擇中原則”進行,“小的不夠,大的浪費”的心理驅使部分用戶選擇了Grande(大杯),這兩種心理與行為習慣就占了選擇Grande(大杯)人群的79.71% 。

在上一個圖表中可以看到26.72%的消費者選擇Tall(中杯),一般在消費者選擇Tall(中杯)時,星巴克服務員會說一句話:“隻要加3元就能升大杯,您需要嗎?”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6

“大杯美式”是28元,服務員這句“加3元升級28元的大杯”,一下就提醒了用戶,“差價才3元,很劃算!”

所以,此刻又有近一半人改為購買了大杯。

消費者“心甘情願”的購買“大杯”星巴克,與星巴克品牌設計的消費者決策鍊路是否有關呢?為何一定要引導消費者購買大杯,站在消費者立場會感覺到“劃算”,這正是“比例偏見”的消費者心理核心,“占便宜”的心理 産品自有“便宜”要素,就形成了消費者的感知,也因此購買了商家希望的那款産品。

從上面表格最後一列也可以看出,中杯、大杯、超大杯分别百毫升價格在7.06元、6.41元、5.25元,當然是越大杯越劃算。

為何星巴克也希望消費者購買“大杯”、“超大杯”?是為了讓消費者省錢嗎?

大杯、超大杯,從成本上,隻是增加了部分的水、咖啡、糖、奶,當然這部分已經有很多人測試過每杯咖啡的含量等,這部分不展開,從成本角度,這些增加幾乎可以忽略,星巴克最大的成本是房租、水電、人員管理等費用,這些費用是固定的,不管你賣出多少咖啡,所以當然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到店消費者等關鍵要素上,客單價越高,消費頻次越高,對星巴克越有利。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7

星巴克給我們哪些啟示:

1、比例偏見的産品規劃:在産品規格設置、價格設置中應用,引導用戶選擇品牌希望推薦的産品。

2、比例偏見的感知參與:讓消費者感受到“劃算”、“占便宜”、“實惠”,且品牌自身又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3

由“價格劣勢”轉為“價值優勢”

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樂純酸奶。

樂純酸奶最新的宣傳是:“每一盒樂純三三三倍酸奶都使用德國頂尖的濾乳清酸奶制作工藝,用三倍的鮮牛奶和三倍的乳酸菌發酵,再用專利工藝脫去整整2/3重量的水分,隻留下三倍的純淨營養。”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8

“三倍鮮牛奶、三倍乳酸菌、專利工藝脫去2/3重量的水分、留下三倍的營養”,這裡面的“三”、“2/3”就成為消費者非常重要決策要素,首先感覺是“三倍”帶來“多的”感知,而“一盒”又表現出“少的”對比,形成“精華”、“純”的感受。這個品牌在很早有一句廣告語“三杯鮮牛奶才能提煉出一杯樂純”,“三”和“一”的很容易讓消費者形成“比例偏見”的感知,進而形成消費轉化。

這種利用了“比例偏見”的營銷方法後,消費者的感知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在購買這款酸奶時就被“牽引”着進入消費決策鍊路中,并完成購買。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9

從一開始進入視覺的“産品、包裝、價格”,下意識就會與自己常規吃到的酸奶品牌、價格關聯,比如安慕希205g,大概一瓶4.1元/瓶,盡管是一直定位高端的特侖蘇,其酸奶115g的價格是9.5元/瓶,樂純135g的原味酸奶15元每盒的定價立馬顯得貴了點。

樂純酸奶給我們哪些啟示:

當産品價格高于顧客常規認知時,品牌方如何打動顧客呢?在此,“比例偏見”的應用恰好可以把“劣勢”(用戶感知的“劣勢”)變“優勢”,從“價格”到“價值”轉化,以樂純酸奶為例,挖掘“産品特點和顧客訴求”進行匹配,制作酸奶的工藝過程,從“三杯牛奶”到“一杯酸奶”很形象的提煉,且又與顧客對“健康”、“營養”等訴求非常契合,因此就會形成“物有所值”的感受,當然這也和哪部分用戶群相關,是感性消費、還是理性消費,在一些産品上會有差異,但此種提煉後,此品牌的産品就從不同角度打動了不同類的消費者,這是品牌營銷中顧客旅程的認知、認可、認同。

羅永浩與星巴克中杯(定價逼瘋羅永浩)10

隻要能夠洞察消費者訴求,巧妙設計産品,在價格、參照物,以及視覺等要素的組合下,消費者自然會形成一定的“比例偏見”。但要切記,好産品是所有營銷戰略的基礎,我們僅僅是在策略上讓顧客“看見好産品”,而不是“欺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