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須盡人事而知天命,隻盡人事而不知天命,庸者之拙見也,隻知天命而不盡人事,惰者之淺見也。
人生的一切際遇既取決于主觀因素,但同時也由客觀原因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現結果,所以在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應該行藏有度,既能夠在外順應種種外在的客觀機緣,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轉變。
當外在因緣所緻,需要自己身處于某一位置,做某一事,甚至于承擔某一寂寥之苦的時候,也選擇坦然應對,不抗拒,不偏執,選擇随遇而安,使得自身能夠适應當下現實生活。而當一切因緣具足時,不消極避世,同時也不強橫蠻幹,盡最大的努力去作為人生事功之中。
這樣既能免除人生的心理負擔,排除了内心懷才不遇的糾葛與痛苦,繼而又不至于泯滅了内心有所作為的希望火種,當一切條件具足的時候,也能發揮自身之功用,為這個時代貢獻出本有的力量。
而且,在你能夠以坦然順應的心思适應客觀規則發展的同時,自然能由此塑造一份好的機緣,使自己從寂寥之中走向繁華。
因為人生的結果取決于自己的思想意志,而好的思想自然能主導好的結果,不管你的當下所遇見的際遇如何,也不管客觀因素決定你會遇見什麼,隻要用正向的思想态度面對生命過程,那麼自己始終都會因為這份正向的心思而獲益,這就是既能“盡主觀人事”,又能“知客觀天命”所造就的智慧狀态。
有一天,孔子對顔淵說:“國家任用我,我就推行我的政治主張,不能任用我,我就遠避世事。隻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
子路說:“夫子如果統率軍隊,那麼與誰同行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徒步涉水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贊同的。一定要找面臨大事謹慎小心,細緻、又善于謀略而成大事的人共事。”
在孔子的觀點之中,就包含了盡人事知天命的道理,就像孔子所說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乘桴浮于海”。
當沒有遇見機會的時候,就選擇蟄伏,去過平平常常的安穩生活,當遇到機會的時候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施展自己的抱負,一心為民,利益衆生,同時在努力作為的同時能夠謹慎小心,細緻而又精通謀略,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正向作用。
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之時能夠順應客觀時事,坦然面對命運給予的方向,兼濟天下之時能夠謹慎細緻,善于謀略,以正念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二、
諸葛亮,人稱“卧龍先生”,他是我們熟知的三國名将。在戰亂時期,他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到了年輕時兢兢業業,努力求索,為自己購置了一片田産,從此過着紅塵隐居的生活,但是這并不足以引掩蓋他内心的抱負,以及他才華所綻放的光芒。
後來在新野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本就求賢若渴,所以當下就答應下來,于是曆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典故。
後來劉備在和諸葛亮見面之後,開始請教天下大計,劉備說:“漢室傾危,佞臣當道,我自不量力,欲申大義于天下,卻因智術短淺,無所成就。但是我并沒有因此失志,冒昧地請問先生天下可有使我完成夙願的大計。”
諸葛亮看劉備一片赤誠之心,被他真誠所感,不僅對天下時事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而且還為劉備指出了平定天下成就霸業的長遠大計。
諸葛亮所提出的這一系列見解和策略不僅思路清晰,見解深刻,而且也極盡誠摯之情,這讓劉備大為感動。
後來劉備對關羽和張飛說:“我之得孔明,猶魚得水。”
後來諸葛亮與劉備兩人也算是互相成就,諸葛亮借劉備的知遇之恩,施展了自己的抱負,成為千古名相,而劉備也借助諸葛亮的文采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業。
其實我們從諸葛亮對待人生的态度中,可以感受到淡泊于世,不忘抱負的大義胸懷,諸葛亮居于塵世之中,一方面恬淡生活,品味山泉樂趣,另一方面也不忘志向理想,抓住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得以塑造人生的利他功業。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居要職,享受高官厚祿的人,要有山林之中淡泊名利的思想;而隐居山林清泉的人,要胸懷治理國家的大志和才能。
人生活到極緻的态度,總結起來包含兩者:其一是懷有高于世俗的淡泊之心,其二是具備胸懷天下的人生抱負。
淡泊之心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逆境波折的時候從容處世,即便身居于名利場之中,也能不被世俗名利所蠱惑,更不會為了名利,放棄人生的道德底線;而胸懷天下,可以讓我們矢志不渝,哪怕起點很低,心中也有很高的理想,并且終身伴着那個理想向前行。
有的時候人生的理想或許不一定會實現,但是當我們帶着理想向前走的時候,這樣的生命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它具有極深的厚重感,同時也會指引着生命走向正确的方向,這個方向正是“天命”。
所以說“盡人事”時“知天命”,同時“知天命者”,也定然能“盡人事”,兩者相輔相成才是理想的生命态度。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