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紀念館
紅色家書裡的家國情懷
李大钊1920年在家鄉辦女學聘請女教師時寫的家書。 李大钊紀念館供圖
開欄的話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一個百歲政黨帶領14億人口的大國,奔赴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大路上。百歲正青春,探秘中國共産黨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河北日報文化周刊與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攜手遴選出河北省十個博物館、紀念館裡具有代表性的十件紅色革命文物,通過講述它們所負載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獨特故事,傳達出其寶貴精神,追尋百年初心,傳承革命基因。
盛夏,唐山市樂亭縣新城區大钊路上李大钊紀念館内參觀者絡繹不絕。
每當遊客經過展廳内陳列的一封家書時,總會駐足細讀。這封信是由偉大的革命先驅、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钊為家鄉農民子弟辦新式學校聘請女教習所寫的手書——
“來信已閱悉,女教習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設法籌款,不日就起程。川資二十元,由我捐出。知會會上諸公,趕快為女教習備一小院,以便教習偕他的丈夫同來,此事最方便。初辦女學,難得如此。如何?趕快來信。钊”
時至今日,信中濃濃的家國情懷依舊穿透百年時光,讓讀者震撼不已。
百年手書真迹留下了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切。透過這封手書,能看到李大钊對教育的重視。改建新式學堂,而且男女兼收,開創當地男女合校的先河。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到李大钊的奉獻精神,女教師的來往路費由他負擔,這是李大钊同志赤子之心的真實寫照。李大钊紀念館副館長于海英曾無數次凝望這封手書,深刻領悟着李大钊對教育事業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興國必先興教育。一路追溯李大钊的求學經曆,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業的初心鋪陳眼前。年幼時,一盞油燈伴着他開始接受文化思想啟蒙;青年時,他在求索中毅然投身新文化運動,高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他認為青年是國家的靈魂,是民族的未來,他寄無限希望于青年。因此,才有了1920年李大钊寒假從京城回家鄉探親時決定興建新學堂的行動。
胸懷熾烈而閃耀的火種,李大钊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面對家鄉落後現狀,他深感創辦新學堂的迫切性。第二天,雷厲風行的李大钊請來村中有威望的鄉親們,商讨利用村中舊寺廟創建新學堂一事。曆盡坎坷,“國立大黑坨初等學校”終于成立了。
學校建好開學那天,李大钊沒能趕回家鄉,但他書寫了一副對聯送回去。于海英将這副對聯牢記于心——“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這副對聯诠釋了李大钊崇高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厚植着發展教育振興中華的家國情懷。
因為開設了女生班,回京後,李大钊幾經輾轉,最終聘請到一位姓翟的女士,到他的家鄉任教,并專門寫下一封家書交代此事。這封手書原本珍藏在河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甯大明夫婦家中。2009年,甯大明夫婦把這封甯家祖孫三代珍藏近90年的李大钊親筆信捐獻給了李大钊紀念館。這件文物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百年前,一封紅色家書情深意切,讓後人看到李大钊為中華之覺醒一路披荊斬棘,滿腔熱忱裡不變的信仰;百年後,那位用淋漓的鮮血喚醒蒙昧歲月的先驅離我們遠去,一個覺醒的走向偉大複興的中華民族,古老而年輕的東方國度,穿越曆史雲煙,呼嘯而來,蓬勃崛起,峥嵘地走向未來。(河北日報記者曹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