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量不保留灌腸,大家的慣性思維就是:囑患者左側卧位,準備500-1000ml的灌腸液,插入肛管7-10cm後,保留5-10分鐘,再囑患者排便,以達到清潔灌腸的目的。
然而今天護理的這位患者,讓我對大量不保留灌腸有了新的認識,打破刻闆的數據,大膽地再深入,卻發現了驚喜!
案例簡介
患者老年男性,4月餘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呃逆,門診行電子胃鏡檢查:食管中段潰瘍。近1月餘來患者出現進食阻擋感,以進食幹硬食物為著,需飲水送服。1天前再次來我院就診,行電子胃鏡檢查:食管Ca;病理:(食管活檢)鱗癌。
今為求進一步診治,以“胸中段食管癌”收住胸心外科。因氧和持續80%左右由胸外科轉入重症醫學科病房。體格檢查:聽診患者腹部未聞及腸鳴音,予腸内營養應用啟動胃腸,并給予新斯的明足三裡注射促進腸道蠕動;回抽胃内無潴留,足三裡穴位注射後解膠凍樣大便80ml。
次日查體聽診腸鳴音弱,予大黃鼻腸管入通便治療,患者未能解出大便,醫囑予750ml肥皂水行大量不保留灌腸,插入肛管10cm,結果隻能灌入90ml,灌腸液在腸道内保留2-3min即沿肛門溢出,患者未解出大便。于是将肛管繼續往裡插至20cm,結果灌入500ml肥皂水,保留約8min後患者解出灌腸液及灌腸大便約700ml。
原因分析
《基礎護理學》(第六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指出大量不保留灌腸時,肛管插入的深度為7-10cm,灌腸液量為500-1000ml。但在臨床實際操作時,按此标準,常難以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這是因為正常人的直腸腔内通常并無糞便,而根據解剖位置,直腸的上端為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呈乙字形彎曲,活動較大,直腸是大腸的末端,全長15-16cm,大量不保留灌腸時如若按照常規教材要求置入7-10cm的肛管,灌腸液大量流入直腸,直腸内的壓力大于7.3 kPa時,直腸壁感受器就産生強烈興奮。由于灌腸液在腸腔内保留的時間短,很快産生便意,排出灌腸液。
因此,灌腸液隻作用于直腸、結腸下段而無法到達乙狀結腸上段,故很難将該部的糞便沖洗幹淨。而改進後的方法置管深度20cm時,導管尖端位置已在乙狀結腸内,單位時間内灌腸液流人直腸容量減少,避免了液體直接進入直腸引起排便反射,既能使患者的排便時間延長,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又能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
經驗分享
1、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個性問題特殊分析,不可墨守常規!在護理工作中,我們也應打破思維定式,常規思維不解決問題時,要學會請教醫師并查閱文獻,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才是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2、 平時護理工作中我們要勤于動腦、勤于總結工作經驗,多參考最新的醫學文獻,做個“有心人”。
3、 臨床護理中遇到的問題,敢于大膽創新,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的大膽嘗試,最終達到給患者解決問題的效果!
4、 改進後的大量不保留灌腸的置管深度20cm時,導管尖端位置已在乙狀結腸内,單位時間内灌腸液流入直腸容量減少,避免了液體直接進入直腸引起排便反射,既能使患者的排便時間延長,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又能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靖立美.不同西藥對中藥灌腸液保留時間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 1997,32(9):540.
[2]張鏡,魏蘭雙,劉銀鴻.改良式保留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6,21(9):16-17.
[3]劉梅. 大量不保留灌腸的改進方法. 實用護理學雜志,1996,12(10):437.
[4]李小寒,尚少梅. 基礎護理學第六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346.
作者簡介
文章作者:卞傑維
作者單位: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